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的精神产物,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礼与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直至今日,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如“与人为善”、 “诚实守信”、“崇尚礼仪”等等都无一不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从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由孔子、孟子创立,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有非常精辟的义理,千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今天,仍具有时代价值。
礼与仁,是儒家的基本范畴。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地阐述并构成了礼学的理论基石。后来,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
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论述发挥。
孔子特别看重“仁”、“德”二字。传说他周游列国时,一次走到泰山脚下,见一老妇人在坟前痛哭。
问起原因,她说自己的公公、丈夫、儿子为了躲避官府的苛政来到山中,结果都被老虎吃了。
孔子听后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主张“为政以德”,要“节财”、“利民”、“富民”,“使民以时”。
要通过施行“仁政”、“德治”来实现理想社会。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整个思想学说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过 109 次,孔子从各种不同角度对“仁”进行了解说,概括起来有如下几层含义:,高扬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成“人”来对待,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
仁的第二层含义是“爱人”。
善于思辩的孔子,不仅通过人本思想的“仁”反思了人与自然、人与鬼神天命的关系,又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仁的内涵。
要求人对别人要有爱心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利益。
“重民”是在“爱人”基础上推演出的又一层含义。
孔子继承了西周、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把“民”纳入了“人”的范围,使普通老百姓都享有“人”的尊严,把“仁”普及到人民中间。“仁”的最后一层意思是“修身”,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
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地进行内省、自戒,经常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那就算达到“仁”了。根据“仁”的上述四层含义来看,归纳起来说,“仁”就是人王为人的最高标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人的内在的道德品质。
儒家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违反了“三纲五常”,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在呼唤整个社会行“仁”的基础上,孔子还希望整个社会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行,这就是他的“礼”的主张和思想。
孔子所力倡的“礼”,已从本质上不同于周礼。孔子给周礼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使它成为整顿当时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