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何承矩是什么人?他修筑水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何承矩字正则,是宋代官员。历史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何承矩是将门虎子,智勇双全,幼随其父何继筠在军中,磨练了胆识与视野,为棣州衙内指挥使,少年时随父讨伐北汉刘崇,两军阵前勇擒其将胡澄而扬名军中。

  其父何继筠去世,何承矩任闲厩使,又知河南府,随后到潭州任职六年,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嘉奖,米信知沧州,没有治理的才能,就命何承矩知节度副使,到沧州。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太宗召集群臣,询问如何有效地抵御契丹铁骑,朝臣宋琪提出两个策略:其一,掘开黄河北侧堤坝,黄河水泛滥已设防;其二,在沿边沧州到定州之间修筑长城。

  但这两条建议都存在很弊端:如掘开黄河,会失去千里沃土,令老百姓流离失所,失去民心;修长城,不切实际,这一线全是一马平川,没有起伏的山峦优势,于是,宋太宗都否定了这两个建议。

何承矩是什么人?他修筑水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二、何承矩献策“水长城”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宋太宗又令众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于是,众说纷纭,右拾遗王禹偁献御戎十策。

  何承矩上疏建议将河北中部一些河道加以疏浚连接,筑堤挖塘储水,开水田,种榆树,充分利用当地水塘交错的地理特点,以遏制契丹骑兵的驰骋奔冲:

  臣幼年即侍从先臣于关南居行,熟知北边道路与川河之势。如若于顺安砦(今河北高阳东)西打开易河蒲口,导引河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筑堤贮水,以为屯田,即可阻敌骑兵之奔驰。待满一年后,关南诸荡泊悉壅塞干涸,即播种为稻田,其缘边州军频临塘水者,止留城守军士,不烦劳发兵增加戍卒,而收其地利以充实边储,设置险固以为要塞。春夏时务农,秋冬时习武,休养民力,以便国用。如此数年,则将见彼弱我强,彼劳我逸。此乃御边之要策也。

  宋太宗采纳了何承矩的建议,任命他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调发诸州镇兵18000人,于雄州、霸州、莫州、平戎军、顺安军等地兴修堤堰六百里,设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并且沟通沿边河道连为一体,自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沉远泊,东达泥沽海口(今天津塘沽附近),东西屈曲九百余里,筑堤贮水,遍布塘泊;沉远泊以西到太行山东麓则种植榆柳林木,设置寨铺,派兵戍守,由此构建了一条有效遏制契丹铁骑的防线,初步稳定了河北边境。

  为此,宋太宗十分满意。

  三、“水长城”的作用

  在“水长城”有效地限制下,契丹铁骑只能选择从雁门关一带进入河北,或者选择东西官道(东官道也就是从幽州经雄县或霸州,走高阳或任邱;西官道也是从幽州经徐水、满城),这样北宋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兵力,对契丹人马给予有效的打击与防卫。

  并且这“水长城”推动了河北地区农业的发展,屯田以资军用。

何承矩是什么人?他修筑水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鼓励边境老百姓开垦荒地,“每户十丁者,给田百五十亩;七丁者,百亩;五丁者,七十亩;三丁者,五十亩,不及三丁,三十亩”,没有耕牛或种子,可以找官府借,五年以内不收租税,并首倡利用水资源种植水稻,改变了过去北方农民以谷麦为主的种植习惯。

  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水长城开通后,深处可行船,浅处栽苇,田地种水稻,水泊植莲藕、养鱼蟹,多种经营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工商业的繁荣。

  因“水长城”的功绩,何承矩徙知雄州,皇帝在御书中表其功,彰其绩,赐尚方宝剑,然而何承矩把功劳都让给部下,由之深得部下的拥戴,当地老百姓更是拥戴这样的好官,老百姓发现了可疑情况或契丹人动向,都主动第一时间来向他汇报,他都会谦恭地款待边民,爱民如子。

  当何承矩去世,河北边境军民挥泪哀惜,史载:“何熟悉边事,辽畏服其名”,可以说何承矩是当时文武双全的守边将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3018.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