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成皋之战有何意义?后世如何评价这场战争?

  成皋之战楚汉之争中的一场作战,始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此战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国、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终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成皋之战有何意义?后世如何评价这场战争?

  战争意义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它使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彻底的改变,项羽的失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刘邦把握时机,采纳张良建议,于汉五年十月(前203年,十月为岁首),乘项羽引兵东撤之际,实施战略追击。十二月,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合围并大败楚军,项羽突围后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北)。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幕。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型的经典战例。刘邦以正面相持,两翼进攻,后方袭扰相结合的军事谋略,分散、调动、疲惫楚军,阻止楚军西进,争取时间,发展力量,最终形成三面夹击楚军之势,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

  汉高祖先采取先疲后打方针,以主力坚壁蓄锐,待机破敌,遣偏师袭扰敌后,断其粮道,逐渐削弱敌之力量,积极创造战机,适时转入进攻,在进攻中力排众议,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此战是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战役,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型的战例,给后世兵家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成皋之战有何意义?后世如何评价这场战争?

  历史评价

  刘邦以弱小的力量,在成皋之战中战胜强大的楚军,这除了政治上注意争取人心和团结内部外,军事上的胜算主要在于对战略全局处置得比较适当和作战指挥的高明正确。这具体表现为:第一,重视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使汉军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能够坚持长期的战争。第二,彭城失利后,鉴于汉弱楚强的实际情况,适时改变战略方针,转攻为守,持久防御,挫败项羽的速决企图。第三,制定出正面坚持、南北两翼牵制,敌后袭扰的作战部署,并坚决付诸实施,使楚军陷于多面作战的困境,顾此失彼。第四,实施灵活机动的作战指导,致人而不致于人,千方百计调动对手,使之疲于奔命;并积极争取外线,逐步完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第五,巧妙行间,分化瓦解敌军,善于争取诸侯,最大限度地在军事上孤立项羽本人。

  成皋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策略的题一次成功典范。刘邦先在成皋之战采取先疲后打方针,以主力坚壁蓄锐,待机破敌,遣偏师袭扰敌后,断其粮道,逐渐削弱敌之力量,积极创造战机,在项羽疲敌撤兵的路上阳夏之战、固陵之战、陈下之战、垓下之战适时转入进攻,在进攻中连续追击削弱敌人,穷追猛打不给敌方喘息之气,连续作战,终获全胜。

成皋之战有何意义?后世如何评价这场战争?

  项羽作为一员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曾放射过夺目的光彩,然而他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失策是密切相联的。他分封诸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嗜杀好战,激起了民众的反对;他不重视争取同盟,造成了自己的孤立;他不善于起用人才,团结内部,导致了众叛亲离;他不注意战略基地建设,以至于无法长期支持战争;他缺乏战略头脑,只知道一味死打硬拚,没有主要的打击方向,决定了他虽然能够赢得不少战役、战斗的胜利,但却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被动,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彻底失败。项羽战场指挥的成功和战略指导的失策之间的巨大矛盾反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局,给后世军事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1470.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