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下面历史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秦国“战神”白起率军在赵国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打了一场影响整个战国局势的大战,史称长平之战。此战赵军惨败,秦军得以进占长平,自此战之后,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已初步形成,因此长平之战的意义深远,直到现在,依然是很多史学家研究的热点话题。
秦军进驻长平之后,主将白起下令坑杀赵军几十万投降将士,赵军因此送命人数高达45万,因此长平之战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白起之名成为了赵国军民的噩梦,也正是这一战,白起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代战神”。
长平之战后不久,另一场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大战打响,史称“邯郸之战”,这一战可以说是秦国战争史上最耻辱的一战,不仅战败,还出现了投降求和的局面,也是这一战,将秦国统一的步伐推后了36年,因此有人说秦国用了36年,才彻底恢复了邯郸之战带来的颓势。
值得一提的是,邯郸之战虽然是在长平之战后不久就爆发的,可当时已被人看做是秦国战神的白起,却始终不愿担当此战主将,甚至在秦昭王多次命令下,宁可选择自刎,也不愿再度征战,最终,白起也因此战落得被赐死的悲惨结局。
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人会心存疑虑,为什么邯郸之战与长平之战中间相距时间并不长,交战双方也没有发生变化,可结局却完全相反呢?另外,白起又为何宁死不愿再战赵国?难道他已经料定了此战的结局吗?
事实上,白起有没有料定邯郸之战的败局,我们无法得知,不过作为局外人,如今站在“上帝视角”再去分析当年邯郸之战秦军的惨败以及白起的自刎,就会发现这两者确实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首先,这里得说一下邯郸之战开打之前,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状态。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秦国的军事实力成为六国最强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单从实力层面上来看,赵国是不可能有一战之力的,而彼时的赵国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自长平之战后,赵国统治阶层就殚精竭虑地思考对抗之策,朝局之中大致分为了投降割地的求和派,以及割地求助的主战派。
求和派无需过多解释,相信大家都能够理解,至于割地求助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是一名叫做虞卿的赵国重臣。他向当时的赵王谏言,称此时投降完全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加快秦国对赵国的蚕食,倒不如把准备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当做资本去向相邻的诸侯国求助,以此对秦国军队形成合围之势,才可以化解灭国的危机。虞卿的谏言很快就被当时的赵王给采纳了。
不过如果按照白起的进攻策略,赵国是没有时间进行这一系列操作的,因为在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白起就主张趁势继续攻击,一举歼灭赵国,彼时其余诸侯国根本来不及与赵国进行商讨,而且在长平之战的威慑下,其余诸侯国也不敢轻举妄动,正是一鼓作气拿下赵国的最好时机。
可偏偏秦昭王听信了朝中谗臣的进言,没有采纳白起立刻进攻赵国首都邯郸的建议,因此延误了最佳进攻时机,也让赵国得到了喘息的时间,在邯郸之战真正打响之时,赵国已经通过割地求助与魏国和楚国结成了同盟,三国联盟的军事实力,已经与秦国军队有了一战之力。可也仅仅是一战之力,能够将秦军打到投降还是有着极大难度的,可历史的发展就是如此神奇,秦军最终被三国联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当然,这样耻辱的结果,也是有着其特定的原因的。首先,经历了长平之战后,秦军士气大涨,很多将士都滋生了“舍我其谁”的自大心理,认为其他国家的军队实力都不行,殊不知邯郸之战是关乎赵国存亡的特殊战役,赵国军队本就将输死抵抗,再加上魏、楚两国的何为,彼此的实力发挥自然就不一样了。
其次,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下令坑杀了赵国数十万投降将士,这让赵国人感到耻辱又愤怒,更加剧了赵国人此战必胜的决心。而秦国战神白起,又在长平之战后不愿再领军出征,此消彼长之下,三国联军最终大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说回白起,或许正是预见了邯郸之战可能面对的失败结局,他才宁死都不愿挂帅出征了吧。虽是保住了“一代战神”的美名,却也因此战被秦昭王赐死。
临死之时,白起曾自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自答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