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光弼如何打赢河阳之战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安史之乱中,大唐天子统御无方,屡屡败坏大局。
在759年的邺之战中,唐肃宗再次犯浑:以宦官监军,不设主帅。结果,20万大军被史思明大败。大唐收复两京后的大好局面遭到逆转,形势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李光弼巧妙用兵,力挽狂澜,稳住大局!
此战中,李光弼在危局中表现出的冷静、务实、坚决,足以为后世鉴!
棘手的局势:内忧外患
759年,邺城之战,唐军20万大军败给了史思明。
由于在作战中,郭子仪先退,因此,战后,唐廷召回郭子仪,以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
邺城之战后,双方都进入了短暂的调整期。
此时的李光弼,内忧外患。
1、内忧:人心不服
对于李光弼这个新领导,手下众将多有不服。
郭子仪治军宽松,李光弼治军严格。因此,众将多心有不服。
一些唐军将领甚至秘密商议要驱逐李光弼,把郭子仪请回来。
幸亏仆固怀恩脑子清醒:郭子仪名望已经足以引起朝廷忌惮了。现在大家驱逐李光弼请他,那是要害死郭子仪呀!
如此,众将才作罢。
此后,李光弼拉拢仆固怀恩,更换不服的将领,才勉强稳定了人心。
但是,这种稳定,十分勉强!将军的威望,还是要在战场上获取。
2、外患:形势危急。
史思明可不会让李光弼慢慢安定军心,直接率军直攻汴梁!
李光弼和汴滑节度使许叔冀达成约定:许守汴梁十五日,他去洛阳带兵来,一起抵御敌军。
可惜,李光弼人还没有回到洛阳,许叔冀就已经投降了!
汴州的迅速投降,使唐军无力防御洛阳东面各处险要。
史思明兵锋直指洛阳!
由于汴州的迅速失守,李光弼此时的局势非常危急!
要防守洛阳,他既缺乏兵力,也缺乏调整时间!
战略部署:猿臂之势
李光弼回到洛阳后,迅速召开会议。
兵马判官提议:守洛阳!
李光弼答:要守洛阳,外围的虎牢、龙门各关都要防守。您自己是兵马判官,您觉得守得住吗?
东京留守提出:放弃洛阳,退守陕州、潼关。
李光弼认为:这样做无故放弃五百里地,交代不过去。(还记得封常清吗?)
他提出:
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
这一招,犹如一招太极:将史思明势大力沉的直拳轻轻划开!
李光弼的“猿臂之势”,成功化解战略被动。
1、史思明主力将不敢放手攻取各地:李光弼在河阳,他既可以威胁洛阳,也可以威胁史思明后方的汴州、郑州等地。
因此,只要河阳在李光弼手中,史思明既不能西进,也不能放手南下(因史思明补给依赖大运河)。
如此,史思明难以趁势发展战略攻势。
2、李光弼有相对稳固后方。
驻河阳,既可以利用黄河河运之便,也可以从北面的泽、潞获取补给。
3、有退路。
如李光弼所言,有利则进,不利则退,战略上十分从容!
士气战:白孝德的“单挑”
果然,史思明攻到洛阳后,不敢住到东都宫阙,只好移师白马寺,决心先拔掉河阳。
他瞄准了李光弼军的软肋:士气。
史思明用兵,正擅长“夺气”。
邺城之战中,他正是通过先骚扰唐军,使唐军“人思自溃”,再果断出击,一举取胜的。
此时的唐军,新官上任、人心不服,加上连续败退,士气不高是必然的。
战前以少量勇士挑战,在三国时期不常见,但在隋唐五代很常见。
史思明出招:令猛将刘龙仙率5000铁骑到城下挑战!
这绝对不是普通的挑战!
隋唐五代时期,派人到敌军阵前挑战并不少见。
不过,一般就是带个2、300人去挑战。比如,虎牢关大战中,窦建德就派出了300骑兵渡河挑战。
带着5000铁骑,绝不仅仅是普通的挑战!
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3000轻骑抵达城下,当夜,薛仁杲军就纷纷下城投降,发生崩溃!
而此时军心不稳的唐军与当初的薛仁杲一样:认怂就可能崩溃。
刘龙仙骂阵很专业,他不拔刀,翘起腿,骂得很难听。
李光弼此时很尴尬:
1、认怂不出,士气有崩溃的危险;
2、不认怂,怎么迎接挑战?
单挑?未必打得过人家。打群架?李光弼总共才2万人,全部拉出去也未必够5000铁骑打的。
白孝德出场了。
他只带了50个人出城,做出“太君让我带句话”的手势,接近刘龙仙。刘龙仙以为他是来谈判的,放他靠近。
然后,白孝德率领50骑兵发起突然袭击!刘龙仙姿势都没调整好,就被砍了!
刘龙仙后面那5000铁骑还没反应过来,白孝德就带着刘龙仙的首级走了。
一次漂亮的斩首行动!
叛军“贼徒大骇”。
李光弼巧施“美马计”,挫败史思明的心理战。
此外,史思明还曾以为战马轮番在唐军面前饮水,耀武扬威。李光弼收集母马,使母马撕叫,叛军战马听到母马撕叫,纷纷浮渡而来,尽为唐军所得。
几次士气战,李光弼都取胜!
唐军士气渐渐恢复!
巧战:浮桥之战
史思明打仗也贼得狠,他没有选择直接硬碰硬,而是优先选择了打“巧仗”。
他把目标瞄准了河阳城的命门:河阳浮桥。
河阳,由三部分组成:黄河以北的北中城、黄河以南的南城,以及黄河上的中潬城。
中潬城以两条浮桥连接了南北两岸。
史思明决心从浮桥上做文章,他在上游放火船,对着浮桥烧过来。
这招够狠!
一旦浮桥被烧,河阳将一分为三,史思明将轻松攻取!
李光弼已有所准备,他早就准备好了长杆、铁叉,等着火船过来,叉住火船,看着火船燃尽!
浮桥,保住了!
巧战:料敌于先,智降二将。
火烧浮桥失败后,史思明决心攻击唐军的粮道。
当时,唐将段秀实率将士的妻子和辎重驻河清南岸。
史思明引军到黄河上游的河清,准备切断唐军粮道。李光弼引军到野水渡,防备史思明。
随后,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
1、李光弼回河阳,临走前,吩咐说:今夜叛军必然来袭,你们好好防御。如果敌将来投降,你就带他们来见我!
2、敌将李日越来袭,果然来降。李光弼厚待之。
3、另外一叛将高庭晖不久也来投降。
此人情耳,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必可取。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思明必使其一人来餟我。日越不能获我,于势不敢归去,是一降也。——李光弼。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有点晕:史思明想送人情直接开口嘛!
料敌于先,是李光弼玩心理战的前提。
其实,李光弼与众将解释,自然要省略背景信息。
1、李光弼何以料定史思明当夜必然来袭呢?又何以料定必然派万人敌来袭呢?
因为:(1)、史思明必须控制野水渡,才可以实现断粮道的企图。
史思明要想封锁河运,就要控制河清以西,被河中洲分割的地区(河道变窄)。李光弼只要守住此处,河运仍基本不受影响。
(2)、史思明当夜袭击是最优选择。
一方面,由于地形限制,叛军难以集结大军;以少量精锐实施夜袭是最优选择。
另一方面,由于唐军在野水渡是“野戍”,叛军应趁唐军工事未修好,实施袭击!
野戍即野水渡,置戍守之,因谓之野戍。——胡三省注。
由此,李光弼判断:叛军当夜必派精兵猛将来袭。
2、李光弼何以料定李日越等人会降?
史思明猜忍好杀,群小少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新唐书》。
史思明治军十分残忍、好杀。
由于唐军有备,叛军袭击已失其效!
同样重要的是:叛军袭击部队一旦袭击不成,很难逃走!
自野水渡,可以直达到河清南岸(段秀实之前就这么走的),叛军来袭击,不成功,便没什么退路了。
即使史思明没有说“杀不了李光弼你不要回来”的话。李日越损失众军回去,也是逃不过军法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日越才果断投降!
而高庭晖才具胜过李日越,当他得知李日越受到厚待后,自然也会投降!
此后,随着野水渡防御的加强,史思明断绝唐军粮道的企图已难以实施!
决战构想:三个战场,三个打法
在间接手段失效后,史思明决心实施攻坚!
决战时刻,到来!
河阳城,分为三部,全靠浮桥连接。
因此,史思明的选择是:多点进攻,只要攻破一处,即可大功告成;
李光弼进行河阳决战总体思路。
李光弼的选择是:集中兵力,择机决战!
如果让敌人长期环而攻之,只要任何一处被攻破,都很要命!
对此,李光弼针对三个不同的战场,制定了三个不同的打法。
最南面的南城,采取的是“有限防御”方针。以沉毅、忠谨的李抱玉,带领少量军队死守两天,不利可退。
中间的中潬城,地方狭小,双方可投入兵力有限,李光弼亲自坐镇,以骁勇的荔非元礼担任突击,使敌人无法站住脚!
北面的北中城,距离敌军大本营比较远,李光弼决心在此大量歼敌,实施决战!
决战战场之南城:混一天,守一天。
李光弼告诉李抱玉:坚守两天,如果两天到了他还不回来,李抱玉可以放弃南城!
因为:相比之下,如果李光弼计划未实现,放弃南城,李光弼军至少可以实现“不利则退”。
沉毅有谋,小心忠谨。——《旧唐书》评价李抱玉。
南城战场的关键词是:拖。
李抱玉假称:粮草不够了,我明天就投降!
就这样混了一天,然后再坚守,等待李光弼。
决战战场之中潬城:一鼓作气
就在李抱玉“混”的这一天,史思明令爱将周挚向北,进攻中潬城。
由于中潬城战场狭小,叛军能同时投入的兵力并不会很多。此处作战,可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因此,此处战场作战的关键是:打乱敌人。由于战场小,缺乏调整空间,被打乱的一方没有调整的机会!
李光弼下令:荔非元礼防守羊马墙(城墙前另立的一道墙)。
很快,李光弼发现:荔非元礼很消极呀!叛军填堑壕时,荔非元礼就在一边安静地看着。
李光弼来问,荔非元礼回答:我们的任务是进攻呀!那为什么要阻止他们帮我们清理障碍呢?
叛军辛辛苦苦把障碍清理得快差不多时,荔非元礼杀了出来!叛军紧急撤退!
然而,荔非元礼赶走了施工队以后,就在叛军严阵以待时,唐军就退回去了。
唐军再次演绎了“一鼓作气”。
叛军组织了一下,又来清理,荔非元礼又杀出来一次···然后,又退了回去。(“再而衰”)
搞什么名堂?什么时候了,还打滑头仗?李光弼大怒,让人把荔非元礼召来,准备砍了他!
荔非元礼回答:现在,才是准备出击的时候呢!
荔非元礼激励士气,手持双矛,身先士卒,率领军队杀出!
此时的态势是:唐军是一鼓作气,叛军是再而衰,三而竭了!
唐军大胜!
决战战场之北中城:集中!再集中!
叛军攻中潬城失败后,移军北中城。李光弼也亲自感到北中城,组织决战!
李光弼激励道:敌人虽多,但却嚣张不齐整,各位抓紧,到了中午,我们就必然能击破他们!
叛军连番苦战,已疲劳不堪,而唐军以逸待劳,开始决战!
看来:唐军早就将大部队集结于北中城,而叛军已反复分兵、重整,兵力既分,又连续作战,已有疲劳之像。
结果···到了中午,并没有击破敌军!
李光弼意识到:敌人有问题,自己也有问题呀!唐军以各将本部为单位作战,配置不科学,没有形成拳头!
临时彻底重组肯定来不及,但是,将骑兵突击力量集中起来还是可以的。
李光弼决心重新调整部署:他让郝廷玉进攻敌军最坚的东北面;让惟贞率军进攻敌军次坚的东南面。以此两面为辅攻部队。
既然是辅攻部队,就要削减骑兵了。
郝廷玉要500骑兵,李光弼只给300;惟贞要300铁骑,李光弼只给了200。
李光弼对骑兵的使用十分“吝啬”,其目的就是为了集中使用突击力量!
李光弼要集中骑兵力量突击!
开战前,李光弼拿了把短刀在靴子里。
我是国家的三公,不能死于敌人手中,万一作战不利,你们先走一步,我随后就死!
然后,李光弼再次严明指挥纪律:你们都盯着我的旗帜!我的旗帜挥舞得慢,你们就慢慢打!我的旗帜挥得快,你们就往死里打!谁退就斩了谁!
部署完毕,再打!
决战中,郝廷玉、惟明,甚至大将仆固怀恩都曾小小退却,李光弼毫不手软,上来就要严明军纪,各将不敢怠慢,奋力杀回!
最终,在唐军持续的猛攻下,叛军支撑不住,终于崩溃了!
此战,唐军擒获2员大将,叛将周挚只带了数骑逃走。
史思明正围攻南城,见北面战败,也只好退军。
李光弼赢得了决战!
大局好转
惨烈的攻坚战后,叛军暂时放弃了直接攻取河阳的企图。
李光弼充分利用猿臂之势,成功稳定大局。
此后,史思明派李归仁进攻陕关。
但是,因为河阳方面的牵制,叛军规模有限,遭到失败。同时,李光弼又及时断敌后路,大举歼敌。
而李光弼在稳定南线后,又围点打援,收复了怀州。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史思明大军始终被牵制在洛阳方向,难以获得更大发展。
总体实力占优的大唐逐渐恢复元气。
胜利的天枰,再次倾向大唐!
天子失策,痛失好局
随着局势的好转,郭子仪组织了7万军队,准备自朔方进击叛军之后,直接端掉叛军的老巢范阳。
如果以郭子仪直捣范阳,不但安史之乱可能快速平定,后来的河朔藩镇也可能没有!
可以说,得益于李光弼的力挽狂澜,大唐王朝再次获得了干净、彻底平定叛乱的机会!
可惜,宦官鱼朝恩再次使坏,他坚持要直接收复洛阳!
此时,神策军已经由鱼朝恩掌管,鱼在朝中已有相当地位。但是,鱼的兵权并未稳当,他的地位、权力还都要看唐肃宗的脸色。
而且,邺城之战的战败已经表明:鱼不知兵!
只能说:唐肃宗已经近乎偏执地怀疑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将领,只偏信于宦官,终究自己玩火!
结果,邙山之战,唐军大败!
李光弼苦心营造的好局,被白白浪费!
错失这次机遇后,猜忌名将、精疲力竭的大唐尽管最终还是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已无力彻底扫除余孽。终唐一世,都要饱尝藩镇之苦了!
可惜!
总论:如何力挽狂澜?
此战中,李光弼很好地注解了力挽狂澜的三要素:
1、大局观:如何用创造性思维找到关键点?
挫折最可怕的地方,往往并不在损失了多少实际资源。挫折最大的危害,是给人带来迷茫。
迷茫时,不顾实际的硬扛或恐慌性的撤退,都是一般人最常见,也最危险的选择。
李光弼在败局中,着眼大局,退守河阳,重新找到关键点,这是一步神奇的高招!
正因如此,李光弼将战略退却转化为战略僵持,逐渐开始赢回主动!
2、积极:怎么找回士气?
很多人,把提振士气当成了喊口号。
其实,对一支军队来说,找回士气,不是靠喊口号就可以的,他至少需要1-2次胜利。
李光弼就是如此。
通过白孝德的“单挑”、美马计,挫败了敌人的气焰,稳定了士气人心!
3、务实:如何制定清晰的决战方略?
史思明发起总攻时,敌强我弱的局势仍然没有改变。
我们面对的局面,往往和河阳城一样:处处都不容有失,但却没有足够力量长期保护好“处处”。
李光弼针对战场环境,对不同的战场采取不同的策略,将决战战场放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北中城。
随后,又以重点清晰的部署、纪律严明的执行,在北线取得“单点突破”。
最终,赢得全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