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灭亡!是什么引起了“靖康之变”的爆发?

  “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灭亡!是什么引起了“靖康之变”的爆发?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我们都知道,“靖康之变”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这场战争终结了北宋长达167年的统治,并致使宋政权由北向南的转变!几百年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将徽钦二帝的昏庸无能作为靖康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们不排除这个因素的存在,但是严谨来看的话,这已然是不准确的。那么,致使靖康之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了,作者要想通过一篇文章就将“靖康之变”的整个战争过程叙述清楚也基本不太可能,实际上也没有那个必要。想要了解其中的要点,只需要将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四个关键点搞清楚就可以了!

  北宋疆域

  第一,北宋和金的外交政策

  金朝在辽东地区崛起以后,便把辽国打得节节败退。宋徽宗得知消息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于是便赶紧派遣使臣前往辽东和金国结盟,商议联合进攻大辽。宋徽宗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想收回丢失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因为北宋自建国之初,就一直想将它收回,但是那个时候辽国强大,且北宋军事实力上的短板,使得一百多年下来还依然被大辽占据着。但是现在,辽国实力已经逐渐衰退,金国顺势而起,北宋朝廷自然要利用好这个机会。

  为此,宋徽宗表示,只要金国帮助自己收回燕云十六州,那么北宋朝廷就将原来每年给大辽进贡的岁币,转赠给金朝。这也历史学上所说的“将军事问题转为财政问题”。这个策略看上去还挺合理的,但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外交失误。为何呢?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金朝的实力远大于宋和辽。而且,辽宋之间已经“和平友好”了百余年之久,彼此都比熟悉。请注意,这里的熟悉,主要指的是对其国力和政治形态上的熟悉。但是宋金两国,就完全是两个陌生的国家。所以这个时候,宋朝的重点不应该是和金朝联合来对抗辽国,而是要和辽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金国。因为这对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是能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当然了,如果辽国只有在宋朝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的话,那么宋朝则可以占据更为有利的形势,收回燕云十六州,那就是易如反掌了。

  但如果宋朝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最基本的处理办法,就是在两国正式谈判之前,宋朝就必须得做好和金朝开战的准备。可实际上呢?太过急功近利的宋徽宗,在初次见面时就将自己的全部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给了金朝。这样一来,宋朝的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朝掌握了。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这种策略的背后,不仅仅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执念,同时也是‘岁币外交’的惯性策略。简言之就是,宋朝企图将每一次的军事问题都转化成财政问题,只要花钱能摆平的事情,就坚决不动手!

  第二,宋朝军事实力羸弱

  在第一点中我们说到了,宋朝与金朝结盟,相约好一起攻打辽国。按照双方约定,金朝负责进攻辽国的主力部队,宋朝则负责进攻“燕云十六州”。换言之,虽然金朝答应宋朝帮助其收回燕云十六州,但是这一地区得需要宋朝自己去打下来。而正是这一打,完全将宋朝军事力量羸弱的一面暴露给了金朝。举个例子,当时枢密使童贯率领着二十万大军进攻大辽,结果却被辽国的三万老弱残兵打得落花流水。由此可见宋朝的军事实力是多么的弱。而这一切,都被金朝尽收眼底。

  那既然自己没那个本事,那么就只好找自己的盟友金国帮忙了。而这个时候,金朝也渐渐熟悉了宋朝的外交套路,于是便想方设法地提条件——“原本已经约定好的,我去攻打辽国的主力,你去打燕云十六州,但是现在你没这个实力,那么我帮你打下来以后,你就必须得花钱来赎。”

  最后我们也知道了,北宋最终花了一百多万两从金朝手中赎回了燕云十六州。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北宋的军事和外交弱点,全部都被金朝掌握了!而接下来就是开始谈条件的时候了。

  宋徽宗像

  第三,金朝的大举入侵

  辽国被灭之后,金朝已经觊觎宋朝的富庶,于是便随即调转矛头,向南宋进发。对于来势汹汹的金国军队,宋朝根本无力阻挡。宋朝军事实力羸弱的结果,在这期间集中爆发了!为此,我们来举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事件;

  第一个事件:黄河保卫军的溃散。在当时,黄河南岸原本有7000多守军,这是汴梁城最后的一道屏障。但可笑的是,这支军队却在连金兵都没有见到的情况下,就四处溃逃。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黄河防线完全失去作用,金兵只需要乘着小船便能轻松过河。金兵多半是骑兵,对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遗憾的是宋朝军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此时的他们早已经被金兵吓破了胆!

  第二个事件:太原保卫战。太原是北宋的一个重镇,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此时正被被六万多的金兵包围着。为此,宋朝紧急调遣了二十万的主力大军前往救援。按理说二十万打六万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更何况还是主力部队。但结果还是被打金兵打败了。

  当然了,这里我们要补充一点,宋朝军队的连战连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上一文中说的“抑武政策”。当时北宋的军队虽然号称百万之众,但却是各自为战,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即便是当时名义上的总司令李纲,他能直接调动的军队不过只有两千人而已。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北宋对武将权力的长期分散和抑制是导致它失败的直接结果(选自《靖康之变》)。

  宋钦宗像

  第四,北宋最后的保卫战

  我把“汴梁保卫战”称作是北宋最后的保卫战,因为在汴梁城破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政权就正式告一段落了。在这场保卫战中,北宋朝廷完全暴露了中枢系统缺乏军事思维的特点。例如在金兵刚刚南下的时候,朝廷上的很多文官都一致主张弃城,只有李纲一个人主战,但是李纲也只是个文官。这也就是说,在北宋帝国面临危机的时候,朝廷里居然连一个能出来担当的武将都没有。

  后来,汴梁城的军民在李纲的组织下对抗金兵,并且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朝廷上的一些文官又开始上书皇帝,主张求和,这样一来,就使得军事策略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皇帝本人也是摇摆不定,最后还是决定向金军求和,为了表达诚意,皇帝还将李纲这样的主战派全都给罢免了。而此时的形势也对宋朝越来越不利。最终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一名武将站出来建议迁都长安,但可笑的是,受到了这些原本主张求和的文官反对,原因居然是说武将贪生怕死!

  而北宋帝国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丧失了最后的机会,最后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汴梁城破,百姓被屠戮,皇帝被俘虏!

  徽钦二帝被俘后的惨状——剧照

  总结:

  在我们大部分人看来,“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而导致这样悲剧的主要责任人是宋徽宗和奸臣蔡京、童贯等人。似乎北宋朝廷没有这一群“昏君佞臣”,北宋就不会灭亡。但是,严格来说,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要知道的是,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很多时候得联系起国家最初的政治结构特点和历史大势来观察的。

  当然了,宋徽宗等人确实应该为“靖康之变”负责,但是我们仅只要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知道导致这场变乱的更深层次原因。而这个原因便是北宋长期实行的“抑武政策”,导致了武官集团失去了应该拥有的军权和战争决策权。

  综合来说,“抑武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这个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但是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却往往无力挣脱这一束缚。所以说,任何一项措施,在制定的时候,都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而当特定的问题被解决之后,政策本身就应该被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推行下去(摘选自‘游彪’—《靖康之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2621.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