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萨尔浒战役:万历打赢了一场局部战,却输掉了整个王朝

  在明末女真人自从萨尔浒击败明军以后,给大明王朝制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明末女真最为厉害的就是他们的骑兵了。都说八旗骑兵骑马射箭,那是个个强。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皇太极率领八旗跟蒙古战斗的时候,蒙古族也是马背上的民族,民风也是十分彪悍。但是皇太极仅仅派了两万多名骑兵,就击溃了蒙古40多万的人马。

  当时在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和八旗兵第一次打仗,那个时候明军都抱着一定要消灭女真人的想法,万历皇帝也是下了御旨,命令一定要克期消灭。当时明军的军队装备的火铳枪,这些火器在朝鲜对抗日本人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火铳射程短,并且装填火药较慢,在速度上和射程上不是骑兵的对手,八旗兵的箭法比火铳杀伤力还大。

  明军当时派出的可都是精锐,有将近10万人,并且那个时候明朝的盟国,海西女真,蒙古和朝鲜总共派出了有11万人协同明军作战。各路军队气势汹汹地向后金的老巢扑过来。

  辽东的经略杨镐这个人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指挥过战斗,也是经历过大战的人,他所统领的四路兵马我们来看看能力如何。一路总兵杜松,在陕甘镇守边疆,和蒙古交战几十次,没有败过一次,并且非常勇猛,一次在和蒙古交战的时候,身上被砍伤几十处依然不下阵线,一路上来都是靠着军功。那个时候边疆的胡人和蒙古人都称杜松为杜太师,见到他都敢不敢擅自妄动,而杜松手下的将军和士兵也个个经历了实战,并且不怕死。他当时带着3万人参战。

  二路为总兵马林,他带着都是明朝那个时候火器装备最好的精锐火枪队有两万人。

  三路为当时万历朝中最厉害的猛将刘綎,擅用一把大刀,刘綎比杜松还猛,15岁就在死人堆里打转,一门都是将军,经历了朝鲜对日战争,还有平息边疆叛乱等,都是每仗必胜,罕有敌手。

  四路来头也不小,就是辽东大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李如柏和父亲世代镇守辽东,从小就跟着父亲打仗,他大哥李如松在朝鲜站场上所向披靡,把日本人揍的不轻。他所率领的就是他父亲和大哥的老部下,都是厉害的狠角色。

  并且万历皇帝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说了只要斩下努尔哈赤的头,直接赏银万两,升最高指挥使。努尔哈赤以下的贝勒还有各地的大小头目都有很高的赏赐,所以更加激励四路兵马勇猛作战。

  明军兵分四路,袭击努尔哈赤,而努尔哈赤只是集中他所有的兵力逐个进行击破。杜松那一路首先和代善进行了交战,当时努尔哈赤率领骑兵攻击河对岸的明军,明军在那里布置了密集的枪炮可是后金的军队勇猛的冲击,明军来不及换枪,死伤无数,如猛将赵梦麟等都在这场战斗中阵亡。

  杜松率兵和八旗兵打了一天,到了晚上由于视线不清,杜松就让士兵点燃火把继续冲锋,这个时候努尔哈赤率兵占据了高地,用满洲的强弓直接放箭,漫天的箭簇射向明军,明军死亡大半,杜松和他手下的参将全部战死。

  第二路马林紧跟随着杜松,但是知道杜松一天就全军覆灭的消息,十分震惊,于是马林派兵把营垒扎好,里外围成三个营,并且都布置好密集的火炮。对付满洲骑兵采取防守的方式。等到努尔哈赤率军前来的时候,好不顾忌明军的火器,直接快马冲锋,很快冲垮了第一大营,八旗兵一部分冲向了明军的后方,击溃了明军的火枪队,后金骑兵进入大营后四处杀戮和射箭,马林的两个儿子和手下的将领都战死,只有马林率领几个人逃掉了。

  马林队伍中的猛将潘宗颜,在最后一营镇守,看到马林失守,带兵反击八旗兵,可惜八旗兵不想和明军肉搏,直接拉开了距离,把潘宗颜活活的射死,全身就像刺猬一样。

  第三路是最厉害的猛将刘綎,率军深入敌后几百里地,和皇太极和代善交上了手,刘綎不愧是猛将,在皇太极他们从上打下的优势下,还能令全军全身而退。但是全军退旷野的时候,后金的埋伏下了兵马,用强弓射死明军许多,然后向明军进攻。

  刘綎此人在萨尔浒之前,没有失败过,在打仗过程中,被箭射中了左臂,他继续战斗,右臂又受了伤,他还在战斗,可见他多么勇猛,最后被后金兵一刀砍掉了半边脸,仍然力战,最后血流力竭而死。他的两个儿子和义子也全部阵亡。

  后来进攻浙江兵的时候,狂风吹来刚好吹向明军,后金骑兵顺着风势,箭簇更加的强劲,戚继光时期调教出来的精兵一战全部覆灭。朝鲜军直接投降。而第四路李如柏听到消息后,直接撤出了战斗。

  此战也幸亏李如柏撤出了战斗,否则以明军还损失更加惨重。萨尔浒战役时期的明军还是很有战斗力的,明朝的军队是越往后越不行,萨尔浒战役的失败,明朝部队的野战也就宣告了终结。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2803.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