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查科战争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1932年5月,一位玻军少校乘飞机巡视北查科时,发现一个大湖。由于北查科炎热干旱,玻、巴两国对控制当地水源极为重视。一个面积广阔的湖泊,战略意义重大。

  少校向政府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并很快接到命令:迅速占领该湖泊。于是,他便带领着一支小分队赶往湖边。经过3个星期的艰苦行军,当他抵达湖边时却沮丧地发现,巴军已在湖边建起一个有10人驻守的哨所。由于兵力占优,少校决定发起进攻,这个被巴国称为“皮蒂安图塔要塞”的哨所很快陷落。

  这只是一次不起眼的小冲突,却引爆了两国的全面战争,查科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初期,巴拉圭由于战争准备不足且装备陈旧,缺少武器,甚至有的士兵没有枪支而使用弯刀作武器。巴军因而明显处于下风。

  玻军实力占优,准备也更为充分,连续拿下北查科的科拉莱斯、托莱多和博克龙等3座堡垒。萨拉曼卡于此时暂停攻势,开始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干预。

  玻国的“如意算盘”是凭借战场上的有利局势获取谈判优势,迅速结束战争,保住胜利果实。然而,在国际联盟调停过程中,玻方提出的“必须获得巴拉圭河沿岸港口”的要求,被巴方一口回绝。同时,巴方还要求玻方将攻占的堡垒和要塞全数无条件奉还。双方分歧过大,调停失败,战争继续。

  然而,这次“短暂调停”却给了巴国喘息的机会。巴国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全国动员,兵力急剧膨胀。1932年8月初,巴拉圭进行全国总动员,总兵力从3000人迅速扩充到6万人。由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José Félix Estigarribia)中校指挥,于1932年8月12日收复皮蒂安图塔,1932年9月底收复博克龙,1932年10月23日夺取了玻军前线指挥部阿尔塞要塞,歼玻军1200人。

  1932年12月,玻军改由德国将军汉斯·孔特(HansKundt)指挥。孔特是一位老派将军,他的上任并未能改变战局。巴军进攻仍在继续,战况也越发惨烈,双方不断拉锯。1932年12月,巴军进攻萨维德拉,双方在一块名为“七千米”的开阔地展开血腥战斗。此战,双方共投入2.5万人,依靠堑壕、机枪和重炮进行混战,阵地上尸横遍野,人称“凡尔登绞肉机”南美版。由于孔特指挥失误,草率反击,导致玻军2个师被全歼,这处战场也因此得名“血腥的七千米”。玻军自此一溃千里。到1932年底,巴军已攻占北查科30多个据点。在短短半年里,双方伤亡人敌超过3万。1933年初,玻军集中兵力进攻巴军要塞纳纳瓦,久攻不克,双方损失惨重。

  1933年5月10日,巴拉圭正式对玻利维亚宣战。埃斯蒂加里维亚经数月准备,于1933年10月指挥2.5万名巴军在7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起反攻,至12月中旬把战争推向玻利维亚占领的查科地区,歼玻军2个师、俘获8000人。玻军遭此惨败后,由佩尼亚兰达将军接替孔特负责指挥。

  1934年1月,巴军向皮科马约河左岸玻军要塞巴伊维安发起进攻。

  1934年3~7月,双方在此展开血战。1934年11月17日,巴伊维安失陷。至年底,巴拉圭控制归属有争议的北查科地区。

  1935年1月中旬,巴军进入玻境,推进到帕拉佩蒂河畔。1935年2月,玻军从比亚蒙特斯发起反攻,将巴军击退。此时双方都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

  1935年6月,在国际联盟和周边国家的调停下,玻、巴双方实现停火。1938年,两国代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签订了《查科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格兰查科地区约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称之为“查科地区”(Chaco);玻利维亚获得约8万平方公里,并得到经巴拉圭河进入大西洋的航行权。阿根廷外长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因成功调解这次战争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

查科战争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经3年的查科战争,使两国共死亡10万余人,其中玻方约6万人,巴方约4万人,超过了这两个小国每年的人口增长数,使这两个本不发达的南美国家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对于战败玻利维亚的损失更加惨重,加上1883年硝石战争的失败,玻利维亚自独立后已经丧失了约50%的领土。

  为了在战争中取胜,两国不惜大举借债,仅玻方借债便高达2.28亿美元。作为债权方,美孚石油公司等跨国企业在战后加深了对两国经济的控制,而维克斯等国际军火商更是直接从战争中获取暴利。另外,阿根廷、美国等国作为调停核心,借机在南美树立起了威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3100.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