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
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以算是天下势力中的绝对强者,相对应来说,曹操才刚刚冒尖,实在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他的两个国家这里也就一笔带过了。
但弱者不见得永远为弱者,当他的发展的进程加快时,是很有可能超越强国,并吞强国,成为强国的,官渡之战便是这样的一场战役。官渡的主要参与者为两方,袁绍方以及曹操方,中间可能夹杂了零星的蜀国战力的加入。
网络配图
为何成为官渡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便在现河南省,古时候的官渡。这是一场持久战,全程历时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谓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战争。
袁绍那时是兵强马壮,可谓是强中之强,曹操的势力才刚完成搭建层面,从理论上分析,袁绍秒曹操,那是分分钟的事情,但结果却大跌眼镜,曹操和下属谋臣凭借着机智的谋略,最终以两万人打败了袁绍约十一万人的大部队。
从官渡之战中,我们可以学习弱者怎样扭转局势,从曹操的角色去分析看待问题。
官渡这场战争,它的出名就是因为敌对双方的兵力相差之大,但结果却是兵力少的一方够通过自己的智谋、团队的配合逆转了整个局势,并最终将兵力多的一方彻底击溃,取得了这极具历史时刻的胜利,这场战役被成功收入历史记录,成就了千古一大美谈,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不光是对政治格局,还有对古文化的影响。
那到底这场官渡之战,袁绍方和曹操方分别投入了多少兵力呢?那这些兵力的投入又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个投入能说明什么道理么?
据不完全统计,袁绍在这场官渡之战中,陆续不断的投入兵力,直到整个战役的完成差不多投入近1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当时的实力比较弱,在这场大战中共计投入约2万左右。
从比例上来看,袁绍的兵力投入几乎是曹操兵力的5倍左右。从这个数量上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袁绍的兵力多,实力强,曹操的兵力少,实力弱,对战之中袁绍占据绝对优势,按道理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胜方一目了然。但是实际结果却是,袁绍的11万兵力几乎全军覆没,剩下不到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兵力也损失过半,2万兵力留下一半左右。
网络配图
那通过兵力投入对战争影响有一定的规律么?显然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的,不然就不会有兵不在多贵于精这句话了,兵力只是决定胜败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还有用兵遣将的谋略。
官渡之战的闻名于它的结果,这是个出乎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结果,也正是这个结果导致后代的军事家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他们希望找出必胜的原因和规律,以帮助所在阵营、所辅佐的君主取得胜利。
那么官渡之战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它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官渡之战的交手双方分别为袁绍军和曹操军,这场战争发生的地点是官渡,整个作战时长历时将近一年。它以曹操军队的大获全胜为结局,以袁绍军的彻底失败为结局,是一场典型的势力悬殊超大的战斗,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这是它的结果,也是它的成功和出名原因。
它的以少攻多,是因为袁绍的兵力几乎五倍于曹操的兵力,袁绍在这场战役中的兵力投入几乎达到10万人次,而曹操的兵力却不足2万,外行光从数据上来看,就可以评断这是一场实力极其悬殊的战斗,也怪不得袁绍那么自信,如果投入这么多,还不能取得胜利,那这无异是饭桶无能之徒。
但,袁绍本人并非是无能之徒,如果他是那种人,他又如何能将董卓扳倒,并能占据那么多州郡呢,所以说这场战役的成功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
必然性是袁绍和曹操这两方主帅性格,另外下属谋臣的谏言这两方面原因组成,论智力,袁绍的智力是远远不如曹操的,不然曹操如何能立足于三国,并成为势力最强之国呢?
偶然性是战争所发生地点,也就是天时地利这方面是这场战争的偶然因素。
官渡之战,它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它闻名于世是因为此战的结果,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以弱胜强的一场战争。但他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是远远大于这个战争本身的结果的。
那么官渡之战对后期的整体形势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它给谁带来了最大的利益收获?
网络配图
官渡之战,战争双方是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整体的对战结果是曹操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袁绍从此退出了争霸生涯,倍受打击,导致后期的抑郁而终。
官渡之后,袁绍退出,孙吴内乱稳定,刘备势力逐渐强大,曹操更不在话下了,从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这是官渡之战宏观上对政治局势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细致解析具体影响方面。
首先,对于曹操,在这场战争中他绝对是当仁不让的最大获益者,他吞并了袁绍的势力范围,成为了北方的霸权者,势力也逐渐开始了发展壮大之旅。其次,对于刘备方,以为与袁绍结盟,一定可以从这场战争中分到一杯羹,但结果却是大出意料之外,失败也就算了,结果居然还让关羽被掳,真可谓走了一步臭棋。对于孙吴,因为内部权力集团发生了重大变革,最高领导人被谋害至死,孙权仓促接位,一切都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能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将孙吴的局势稳定已是当务之急,确实是没有精力去考虑官渡之战的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3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