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淳三年十二月,元朝遣使与宋议和,约定双方罢兵,互为友好,并约定在樊城外修筑榷场,供双方进行通商贸易。昏庸的南宋朝廷,竟无人看出元朝的野心,榷场越修越高,越修越大,里面栅木围栏方圆数里,俨然已是军营雏形,双方仅仅通商五个月,元朝的五万铁骑便已旋风而至,对榷场里的宋朝商人砍杀劫掠之后,便在榷场里扎下了营寨,元朝铁骑一面掐断了樊城的粮道,一面赶制攻城器械,随着元朝兵力日渐云集,襄樊两城情势愈来愈急。
过了不久,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襄阳大战正式拉开序幕。一边是无敌于天下的蒙古铁骑,一边是南宋经营半个世纪的襄樊精卒,双方在一年内交锋200余次,襄樊精卒虽不敌元兵,但依托汉水之利和城坚池广,蒙古军一时也占不到什么便宜。战争最能刺激武器的发展,在襄樊大战期间,元军依靠阿拉伯的科学专家,提高了投石机的准度和速率,改进后的投石机,一天能砸死百多名宋军,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血腥味。
就在襄阳大战呈现胶着时,宋王朝急忙下令四川和两淮的援军增援襄樊。同时京湖安抚制置副使、襄阳知府吕文焕,也几次主动出击,力图打破元军的包围,但都被元朝大将阿术打退,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樊城被围一年,两淮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最先赶到襄樊,与元军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进行了一场大战,试图打通樊城和襄阳的粮道。
可由于元军封锁汉水,宋军逆流行军,舟师不利展开,经过激战,张世杰所部不敌元军,被迫退回。随后赶到的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看元军势大,不敢轻撄其锋,却利用春季汉水暴涨,以战船将粮衣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大大振奋了襄阳守军的气势。同年6月,荆鄂都统唐永坚,自襄阳城杀出,结果兵败被俘投降。同年7月,夏贵率5万军队、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
此次却遭沿江堡垒元军的猛烈阻击,增援未果。宋军连续几次增援未果,伤亡惨重,士气渐衰之时,临边40年,最具威望的军事指挥官吕文德又病故,对于宋军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一时间恐惧和害怕的氛围在宋军中弥散开来。
此时,战争的天平已向元朝一方倾斜,宋军士气的低落,使得元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这时的元军,已然名将云集,阿术、史天泽、张弘范、刘整等人,都是以后载入史册的将领,手下10万悍勇兵马,更是给元军增加了底气。这时,元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襄樊,各地的补给、辎重随着调令源源不断地运往襄樊。一时间,襄、樊城外牛羊遍地,甲胄连天,旌旗蔽日、刀枪耀眼。如此景象。
襄阳、樊城之形势可说是危若累卵。但是,吕文德所建立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视的。他们在襄樊地区经营二十多年,纵然士气低落,师老兵疲,却凭借襄樊夹汉水,地险城固的有利地形,一次又一次的打退敌军,使得元军虽然急切,但也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襄、樊两城。
但是,元军依靠榷场之便在襄樊地区站稳脚跟,攻打襄樊的六年来,大元帅史天泽始终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断分割空间来缩小包围圈,渐渐将宋军困在了襄、樊两座城中,再无纵深可言。加上元军对于援助襄阳的部队进行痛击,使得宋军几次增援都以失败告终,渐渐将南宋生力军消耗殆尽。
等到1273年时,襄阳城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元军大举围攻樊城,其失陷后,襄阳彻底沦为了孤城一座,再无所恃,城中也因常年围城作战早短粮缺柴,饿殍遍野,伤员遍地,士气低落。在这个时候,元朝派人劝降,保证不杀襄阳一人,吕文焕思索再三,在1273年的二月举城投降,襄阳战役正式结束。
襄阳之战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历时六年,耗费了双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南宋将领指挥失误迭出,以及南宋王朝的腐败自毁长城,最终导致了南宋在这一关键战役的失败。“得襄樊则江南尽入囊中”,刘整的话果然没错,没过几年,大元便扫荡南宋10万里河山,入主中原,开始了孛儿只斤氏的百年天下。
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百年后,汉族起义领袖陈友谅,在汉口、襄阳一带以舟师布阵,大破元军,从此元朝日薄西山,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败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5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