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在小说红楼梦中宝钗三次让莺儿倒茶,描写这段的深意是什么?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得知宝钗生病,是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告诉他的。宝玉记挂在心上,寻了一个时间去看望宝钗。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红楼梦》中,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封建社会贵族家庭淑女的典范,端庄贤淑、温柔大度、才艺超群、举止娴雅、说话得体,深得人心,既能讨长辈们的欢心,又深受底下人的敬重,即使是一起玩耍的姑娘们,也觉得宝钗比黛玉好。虽然现实功利,对人没有多少真情,但瑕不掩瑜,自有风采。

  像这样一位深得人心、识大体的大家闺秀,调教出来的丫头自然也是知书达理、善于察言观色、懂得揣摩人心、能说会道的。

  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情节,就是宝钗生病后,宝玉去探望宝钗,按常识来说,家里来客人了,首先要端茶倒水,这是底下人的本分,不需要主人命令的,但莺儿不这样。

  首先,宝玉来了后,莺儿没想到要去倒茶,宝钗只好命令;其次,宝钗三次命令莺儿倒茶,莺儿都没去,直到林黛玉来了,宝玉都未能喝上莺儿倒的茶;最后这段情节设置的非常巧妙,很值得玩味。

  一、为什么客人来了,莺儿没想到去倒茶?

  宝玉来宝钗屋内,两人先是问了好,说着,宝钗便让宝玉坐在炕沿上,命莺儿斟茶来。联系下文中的宝钗回头向莺儿笑道,可以看出莺儿是在屋子里的,她知道宝玉这个客人来了,但她第一时间没想到倒茶。

  原因可能是她知道一会儿宝钗会看宝玉身上戴的玉,她也好奇,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好东西。

  《红楼梦》中第一次提到宝钗,是说薛家来京城的原因之一是宝钗要待选妃子或才人、赞善,第三回说道“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而到了第六回,宝钗已经住进了梨香院,后又搬进了大观园,常住在贾家,虽然文中并没有明确说出宝钗落选了,但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宝钗落选了。

  第一,第七回中薛姨妈对周瑞家的说,这儿有十二支宫花,宝钗不喜欢戴,放在这儿可惜了,拿去给其他姐妹们戴。宫花,是宫里面之物,为什么薛家会有呢?有一种说法是因薛蟠是皇商,他从宫里面带出来的。但是按照薛蟠的性格,他不会想到从宫里带宫花出来,况且薛家的人用不着宫花。还有一种说法是宫花是宝钗落选后的赏赐之物,联系全文,第二种解释更合理。

  第二,第八回中,黛玉知道宝玉过来看望宝钗后,心里酸酸的。说明在黛玉心里面已经将宝钗视作竞争对手了,如果没有落选,那待选之人将来可能是皇宫里的人,没人敢惦记,黛玉不必吃醋。如果落选了,宝钗就是黛玉最强的竞争对手,宝玉来看竞争对手,黛玉心里面自然不舒服。

  第三,第三十回中,宝玉将宝钗比作杨贵妃,宝钗不由得大怒,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不好当面发作,所以讽刺宝玉:“我倒像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兄弟好哥哥,可以做得杨国忠的。”杨国忠是谁啊,他可是在杨贵妃得宠后,才飞黄腾达,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的。而你贾宝玉,有个亲姐姐是贵妃,你还没走上仕途,将宝玉狠狠讽刺了一回。

  第四,可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宝钗之所以大怒、羞红了脸,可能宝玉的话说到了她痛处,而这个痛处就是她选妃失败。

  还有很多细节,不一一赘述。那么,当宝钗落选后,薛家自然而然会将眼光放在贾宝玉身上,因为无论是家世人品,还是外貌才情,宝玉都是一等一的,是最合适的女婿人选,况且宝玉身上还有块玉,正好符合癞头和尚送金锁的初衷。

  第三十四回,薛蟠在气头上,对宝钗说道:“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联系第八回,莺儿也知道宝钗的金锁要选个有玉的相配,可知这是薛家母子和贴身丫头都知道、心照不宣的事。

  当宝钗落选后,薛家上下对宝玉及其身上戴的那块玉产生的好奇、兴趣,私底下莺儿肯定知道若有合适机会,宝钗势必要看通灵宝玉,所以,宝玉来屋子里看望宝钗,身边又没有其他人,正是个好机会,莺儿不去主动给客人斟茶,是好奇宝玉身上戴的玉、存了看玉的心思的。

  二、为什么宝钗三次命令倒茶,莺儿不去?

  第一次命令倒茶:宝钗和宝玉寒暄了两句后,一面让宝玉在炕沿上坐了,一面命莺儿斟茶来。

  第二次命令倒茶:宝钗看完宝玉的玉,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

  第三次命令倒茶:宝玉看完宝钗的金锁后,笑道“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莺儿还不去倒茶。

  第一次命令倒茶,莺儿不去,原因跟上面客人来了莺儿不去倒茶一样,是因为存了看玉的心思,想看看通灵宝玉。

  第二次命令倒茶,莺儿不去,是因为宝钗看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后,念了两遍,发现正好与自己金锁上的字是一对,不觉发了会儿呆。等回过神来,话题很自然地引到莺儿身上,这时候莺儿就发挥解说员的作用了,把自己主人心里想的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借自己的口说出来。

  这样,既没让自己的主人失了身份,又把自己主人想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如果没有莺儿,那这一回的情节怎么发展下去呢?

  第三次命令倒茶,是宝玉看完宝钗金锁后,果然觉得和自己的是一对儿,于是心直口快、不假思索地说出来,“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这时莺儿本来想说这个金锁是癞头和尚送的,必须錾在金器上与有玉的正好相配,但宝钗打断了莺儿的话,嗔她赶紧去倒茶。

  试想宝钗一个未出阁的大家闺秀,说金锁和玉的字正好是一对,尚且可以,要说自己和宝玉是一对,那怎么好意思说出口呢?况且这是书中宝钗和宝玉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就谈到两个人是一对,为时尚早。

  三、曹雪芹设置这个情节,巧妙在哪儿?

  “文似看山不喜平”,“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这段情节安排得可谓巧妙之至。

  首先,宝玉和宝钗两人看玉时,安排莺儿在场,莺儿的在场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使情节充满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试想如果只有宝玉和宝钗两人看玉,那么到宝钗看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后,故事应该就结束了,但莺儿的加入让故事得以继续发展下去,直到引出金玉良缘。宝玉执意要看金锁,发现上面刻着的字与自己的是一对儿,就是莺儿推动的。

  其次,莺儿未说完,被宝钗打断了的话,不仅给贾宝玉和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而且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如果这段情节让一个二流小说家写,可能宝钗就不会打断莺儿的话,莺儿会把金锁要跟有玉的相配直接说出来,没有留白、悬念,贾宝玉和读者都很清楚明了地知道莺儿的意思,后续的发展可能会像现在的宫斗剧、爱情剧一样,宝钗也没了她那个年龄段该有的娇羞和大家闺秀的风范。

  但曹雪芹写时,既把该表达的通过金莺“微露意”表达清楚了,又给贾宝玉和读者留了白,引起了大家的想象和注意。而且为第三十四回,薛蟠和宝钗吵架,把宝钗气哭埋下了伏笔。

  总之,宝钗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不去,是故事情节的需要。客人来了,莺儿不去倒茶,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阶段。主人命令倒茶后,莺儿还不去,是故事的发展需要莺儿在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13242.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