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红楼梦中,惜春为什么比侄子贾蓉小十多岁?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贾蓉是惜春的侄子,但惜春却比贾蓉小十多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惜春是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可是,这兄妹俩的年纪相差悬殊。

  惜春的年龄非常小,比亲哥哥贾珍的儿子贾蓉的年纪还小十多岁。

  若说惜春比贾蓉年纪小,有人信,若说惜春比贾蓉小十多岁,肯定有人反对。润杨这么说,并非胡言乱语,而是有证据的。

  《红楼梦》第二回,书中写,黛玉5岁,贾雨村应聘到林家,给黛玉当私塾先生。

  堪堪一年,黛玉之母病逝,此时黛玉6岁。

  黛玉奉侍母亲汤药,“守丧尽礼,过于哀痛,素本怯弱,因此旧病复发,有好些时不曾上学。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

  这天,贾雨村偶遇冷子兴。冷子兴介绍了荣宁二府的情况。其中说起了贾珍,贾蓉。他说:“这位珍爷也生了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

  黛玉6岁,贾蓉16岁,二人相差10岁。

  这年年底黛玉来到荣国府。此时黛玉还是6岁。

  黛玉见到了贾府的二姑娘迎春,三姑娘探春和四姑娘惜春。当时惜春由于年纪小,所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后来,我们知道,黛玉比探春和惜春的年纪大。探春叫黛玉“林姐姐”,惜春更应该叫黛玉姐姐。黛玉应该比惜春大一两岁。

  贾蓉比黛玉大10岁,也就是说,贾蓉至少比惜春大十一二岁。

  为什么亲姑姑,比亲侄儿小十多岁呢?

  古人兄弟姐妹年纪差距大屡见不鲜,叔叔,姑姑比侄子年纪小,也是常事。

  古代人生孩子比较多,孩子之间年龄差距很大。长子和幺女之间的年龄差距像贾珍和惜春这样的屡见不鲜。

  例如,名剧《赤桑镇》里讲的是,包拯自幼由自己的嫂子吴妙贞抚养长大。她和侄子包勉一起吃嫂子的奶长大成人。因此,她叫嫂子为嫂娘。

  山东一对老夫妻已经有了一儿一女,孙女都十多岁了。妻子67岁生下第三个孩子,小女儿——天赐。老夫妻的孙女当时正在读初中。

  这个叫天赐的小姑姑就比亲侄女小十多岁。

  在古代,姑姑比侄女、侄子小的现象很多,并不稀奇。俗话说,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棍的孙子。说的就是姑侄,叔侄年纪的问题。

  因为惜春比侄子年纪小许多,引发许多猜测。

  1.惜春是贾敬修道前所生的女儿。

  贾敬的原配夫人在儿子贾珍结婚后当了婆婆。儿媳妇很争气,很快生了一个儿子,贾敬夫人升格当了奶奶。

  不料,贾敬夫人当了奶奶后,再度怀孕,并生下女儿,取名惜春。贾敬夫人因为高龄生女,导致去世。

  惜春的父亲贾敬承受不住妻子离世的打击,出家修道。惜春便由贾母抚养长大。

  惜春出身高贵,是贾府长房嫡女。其地位和出身比元春都高。

  2.惜春是贾敬修道后生的女儿。

  不是所有的道士和修道之人都不能结婚生子。

  全真教不可以结婚。全真教的道士不可结婚生子,吃饭也只是吃素食,并住在道观里面,男的为道士,女的为道姑,皆蓄长发,拢长发于头顶并挽成髻,也可以戴道冠,其中,男道士还要蓄胡须。

  如果信奉正一道,便可以结婚生子。正一派的道士以男道士居多,他们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也可以食荤饮酒;除了上殿诵经、做法事,必须独居并素食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也随俗,俗称“火居道士”。

  比如,张道陵所创的天师道的历代掌教都是以嫡亲身份继承法统的。在张道陵死后,由其子张衡、孙张鲁、重孙张盛等后代相继掌教。

  贾敬如果信奉的是正一道,那么他在修行之余还可以回家和妻子过夫妻生活。生下女儿惜春也是正常现象。

  3.惜春到底是不是贾敬的女儿?

  贾敬是宁国公之后,他考中进士,袭了官,可是他“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别事一概不管,幸而早年留下一个儿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做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住在家里,只在都中城外和那些道士们胡羼。”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贾敬修行许多年了,若不是修道之前生了儿子,他修道、辞官之后,宁国府就后继无人了。从书中我们看到,贾敬除了过年,基本不回家,怕影响修行。因此他修道之后,生女儿的概率不大。

  焦大怒骂时,骂过“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句话骂的可能是惜春的母亲。也许,惜春是她母亲和小叔子私通生下的女儿。生下女儿后,惜春的母亲就死了。

  再者,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到惜春时,没说是贾敬嫡女,而是说贾珍胞妹。虽然胞妹也指同父同母的兄妹,但是总觉得怪怪的。

  因为上述原因,许多人猜测,惜春不是贾敬的女儿。

  不过,以惜春的孤傲,以及她对尤氏的态度来推测,惜春是贾敬嫡女,否则她一个出身不明的姑娘,不会有那么大的底气,敢和宁国府划清界限。

  总之,惜春的身世存疑。作者写惜春是贾珍胞妹,却比亲侄子小十多岁这样一个现象,来告诉读者,读《红楼梦》要仔细分析,否则就会有许多不解之谜。这也是《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探讨的原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13671.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