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都是我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
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他们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举人出身。
他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人称“康梁”。他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他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1914年,清华刚刚建校3年时,梁启超就来清华演讲,他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的这次演讲对清华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清华即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定为校训。
学者梁实秋在回忆他在清华园聆听梁启超的演讲时说:“他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二:陈寅格
陈寅恪,著名历史学家,学贯中西。是公认的20世纪最有学问、最有成就的学界大师。
他的专业是中古史,长年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担任教授,还曾任牛津等外国名校教授。
他的所有作品都以文言写成,而且学问高深,一般知识背景的读者难以啃动。
在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园,陈寅恪曾被认为是“教授中的教授”,因为凡是他讲课,很多教授都会来听。
他曾在国外断续留学18年,潜心读书和研究,但对“博士”、“硕士”学位之类,却淡然处之,因此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
然而就是这个没有学位的人,当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被聘为清华园的导师时,哈佛大学却点名要陈寅恪继任。关于陈寅恪的学问,只从一点就可知其博大精深:他虽然不是语言学家,但他通晓的文字多达二三十种。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三: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在四大导师中,王国维是第一个来到清华的。王国维年轻时学习语言、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30岁之后研究文学。
中年之后,又治中国古代史,在甲骨文方面取得了优异成就,奠定了他国学大师的地位。
1923年,王国维曾应召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行前留遗书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四: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年),是“中国语言学之父”,是中国近代音乐先驱者之一。
28岁时,就被美国康乃尔大学聘为物理讲师。29岁时,他回到清华,担任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讲师。30岁时任哈佛大学哲学讲师。33岁时被聘为清华哲学教授。
1938年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被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1981年,北京大学授予其名誉教授称号。
赵元任早年从事于国语运动,后致力于语言学研究,在音位学理论、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以及汉语语法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1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