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古时是吴国的国都,吴国第一代君主泰伯是周太王的后裔,开创吴国后曾承袭周代历法,将每年的冬至作为元旦,可以说苏州地区的冬至是历史最悠久的年节之一了,而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苏州人过冬至也形成了不少讲究,那么就让小编为你介绍,苏州人是怎么过冬至的吧!苏州冬至习俗有哪些呢?冬至节气特点是什么?
苏州人是怎么过冬至的/苏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苏州冬至习俗介绍:祭
苏州人过冬至,总要先祭祀天地、祭祀先祖的,俗称“过节”,时间一般安排在冬至的前夜,苏州人叫“冬至夜”,也有安排在冬至正日中午的。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挂喜神像(即祖先画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
那时候,祭拜祖先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时间长达二三个小时。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丰盛菜肴祭祀祖宗,老苏州称之为“过节”,祭祀祖宗的菜肴重新热过后再摆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称为“吃团圆宴”,已婚妇女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倘留在娘家,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仪式已渐渐淡出苏州人的视线。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习俗也已变淡。
苏州冬至习俗介绍:吃
旧时苏州人对于冬至夜,有一说法,叫“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其调侃之意是:有钱人家是吃一夜的,穷人家就只能冻一夜了。所以到了这一天,我们苏州人都会大吃一顿。直至今日,苏州人在冬至节前,往往还以食物相赠,提筐檐盒,充斥道路,称作“冬至盘”。
苏州人冬至的团圆饭,菜肴会特别丰盛,富裕人家起码八盆一暖锅,外加全鸡、整鸭、大青鱼,还有红焖蹄膀。各种菜都有吉祥名称,蛋饺称“元宝”,肉圆称“团圆”,线粉称“金链条”,鸡称“朴朴腾”,鱼称“吃有余”,黄豆芽称“如意菜”,青菜称“安乐菜”,一如除夕年夜饭之俗。饭内放黄豆,称“元宝饭”,饭碗内预先放两只热荸荠,吃饭时夹出来,称“掘元宝”。
苏州冬至习俗介绍:补
苏州人还将冬至节作为滋补的发令枪,“冬至进补,春天打虎。”苏州人借着俗语“药补不如食补”,而大做药膳滋补菜。这个时节苏州人独爱羊肉,认为羊肉是大温大热之物,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不过羊肉不是人人都适合吃。凡有发热、牙痛、肺热、口舌生疮、咳吐黄痰等上火症状的人,都不宜食用羊肉。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节气特点:1、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冬至节气特点: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以上关于冬至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相关标签和专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1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