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白酒

白酒1.概述:,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其余为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金酒五种)。白酒在以前又称烧酒,中国白酒与世界其它国家的白酒相比,具有特殊的风味。它洁白晶莹,无色透明,香气宜人。
早在商殷甲骨文中对酿酒技术已有完整记载,据1508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解放前,我国白酒生产发展缓慢,解放后白酒工业发展迅速,1988年(总产量达468万吨。通过1952,1963,1979,1984年)的四次全国评酒,各种名优白酒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发展名优酒为主,由低档向高档,由高酒度向低酒度发展。
2.品种:,白酒种类繁多,并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按使用的主要原料,可分为粮食酒(高粱酒、玉米酒、大米酒),瓜干酒(红薯酒、白薯酒),代用原料酒(粉渣、糠酒)。
按使用的糖化剂和发酵剂分大曲、小曲、麸曲白酒;按发酵和蒸馏工艺分:固态法和液态法白酒;按白酒香型分:酱香型(以茅台为代表)、浓香型(泸州老窖特曲)、清香型(汾酒)、米香型(三花酒)酒和其他香型白酒。
按酒精含量,可分为高度酒(酒精含量为60%左右)、降度酒(54%左右)、低度酒(39%以下)。
3.用途:,供饮用。又可作烧菜用的料酒,还可作配制药酒、黄酒、露酒的基础酒。
4.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占总量98%以上。其余成分主要有醇类,酯类,羰基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硫化物及碱性含氮化合物。
5.产地:,除少数省外,其他各省(市)都产白酒,产量最大的是四川省,其他是贵州、山西、安徽、江苏、广西、陕西、河南、湖南、河北、湖北等省均产名优白酒。
6.输出对象:,日本及欧美、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及韩国。
7.加工:,因产地、原料、用曲不同,加工工艺也有出入,现将固态和液态法简述如下:,(1)固态法酿酒主要过程:原料粉碎及蒸煮糊化、加水通风冷散,加曲种入池(缸)糖化发酵,出池(缸)加入清蒸过的辅料蒸馏得出原白酒,再经贮存,勾兑,装瓶,包装。
(2)液态法主要包括原料粉碎,预煮,糖化发酵,蒸馏以获得酒基,再经勾、调、串等工艺获得液法白酒。
8.品质规格:,现行国家标准有:,(1)浓香型白酒:gB/t10781.1—89。
感官要求:见表2—7—4。
理化要求:见表2—7—5。
(2)清香型白酒:gB/t10781.2—89。
感官要求:见表2—7—6。
理化要求:见表2—7—7。
(3)米香型白酒:gB/t10781.3—89。
感官要求:见表2—7—8。
理化要求:见表2—7—9。
不论何种白酒的卫生指标均执行gB2757—81。
表2-7-4浓香型白酒感官指标,项目,优级,一级,二级,色泽,无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香气,具有浓郁的乙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
具有较浓郁的乙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
具有乙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
口味,绵甜爽净,香味谐调,余味悠长。
较绵甜爽净,香味谐调,余味较长。
入口纯正,后味较净。
风格,具有本品突出的风格。
具有本品明显的风格。
具有本品固有的风格。
表2-7-5浓香型白酒感官指标,项目,优级,一级,二级,酒精度%(v/v),41.0~59.0,总酸(以乙酸计)g/l,0.50~1.70,0.40~2.00,0.30~2.00,总酯(以乙酸乙酯计)g/l>,2.50,2.00,1.50,乙酸乙酯g/l,1.50~2.50,1.00~2.50,0.60~2.00,固形物g/l<,0.40,表2-7-6清香型白酒感官指标,项目,优级,一级,二级,色泽,无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香气,清香纯正,具有乙酸乙酯为主体的清雅、谐调的复合香气。
清香较纯正,具有乙酸乙酯为主体的香气。
清香较正,具有乙酸乙酯为主体的香气。
口味,口感柔和,绵甜爽净,余味悠长。
口感柔和,绵甜爽净,较谐调,余味较长。
较绵甜爽净,有余味。
风格,具有本品突出的风格。
具有本品明显的风格。
具有本品固有的风格。
表2-7-7清香型白酒理化指标,项目,优级,一级,二级,酒精度%v/v,41.0~59.0,总酸(以乙酸计)g/l,0.40~0.90,0.35~1.10,0.30~1.40,总酯(以乙酸乙酯计)g/l,1.40~4.20,1.20~4.20,1.00~4.20,乙酸乙酯g/l,0.80~2.60,0.65~2.60,0.50~2.60,固形物g/l≤,0.40,9.检验:,出口白酒感官要求按gB10345.2—89《白酒感官评定方法》执行;理化项目检验分别按gB/t10345.1—89,gB/t10345.3~7—89,gB/t10346—89执行。
出口白酒系法定检验商品,出口按sn0048—92《出口白酒检验规程》执行,出口前必须经过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出证或放行。
进口白酒卫生标准按gB2757—81《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执行。
表2-7-8米香型白酒感官指标,项目,优级,一级,二级,色泽,无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香气,米香纯正,清雅。
米香纯正。
米香较纯正。
口味,绵甜,爽冽,回味怡畅,绵甜,爽冽,回味,较畅。
纯正,尚爽冽,风格,具有本品突出的风格。
具有本品明显的风格。
具有本品固有的风格。
表2-7-9米香型白酒理化指标,项目,优级,一级,二级,酒精度%(v/v),41.0~57.0,总酸(以乙酸计)g/l>,0.30,0.25,0.20,总酯(以乙酸乙酯计)g/l≥,1.00,0.80,0.40,固形物g/l≤,0.40,10.包装:,一般分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前者指桶,白酒糟车等大包装;后者指瓶装和坛装等小包装,外包装用纸箱,商标应严格按商标法办理,外包装纸箱应坚固耐用适于长途运输,并标明有关标记。
11.保管运输:,白酒的贮存温度应保持在10~25℃,保持干燥和空气流通,应与热源及有毒有害物品隔离。轻搬轻放,运输中防止日晒雨淋,冰冻,碰撞,严禁倒放。
白酒-中国蒸馏酒的俗称。由于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不能继续发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浓度一般不会超过20%。采用蒸馏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质,其挥发性不同的特点,可以将易挥发的酒精(乙醇)蒸馏出来,蒸馏出来的酒汽中酒精含量较高,酒汽经冷凝,收集,就成为浓度约为65-70%(v/v)的蒸馏酒。蒸馏器的采用是酿酒工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且蒸馏技术还可以用于其它行业。尤其是现代的石油工业广泛使用蒸馏器,这些都为现代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蒸馏酒的传统发酵技术1、发酵容器发酵容器的多样性也是造成烧酒香型各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发酵容器分为陶缸和地窖两大类型。陶缸还有地缸(将缸的大部分埋入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内的缸。自古以来,酒的发酵便离不开容器,黄酒发酵的容器多数为陶质容器,有的烧酒仍继承陶质容器发酵的传统。如南方的烧酒发酵容器几乎都是采用陶器。即使是象糟烧酒,也是如此。但自从出现蒸馏酒后,这一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地窖这一特殊的容器应运而生。所谓地窖发酵,就是掘地为窖,将原料堆积其中,让其自然发酵。此法创于何时,目前仍无公认的答案。四川省有的地区,据说有窖令达五,六百年的老窖。如果确实,则地窖的挖筑采用在明代之初(此资料来自四川省宜宾博物馆所提供的考古资料)。地窖分为泥窖、碎石窖和条石窖等多种类型。2、发酵工艺:蒸馏酒的发酵工艺脱胎于黄酒发酵工艺。但由于蒸馏酒本身的特点,也形成了独特的发酵工艺技术。(1)、与黄酒类似的米烧酒发酵工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简单地记载了当时蒸馏酒的生产方法,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与黄酒类似的发酵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道蒸馏工艺。该书记载:"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简言之,就是用黄酒发酵常用的一些原料,在酒瓮中发酵7天,然后用甑蒸馏。所以说,这是类似于黄酒的发酵工艺。明末清初写成的<<沈氏农书>>中记载了一例大麦烧酒方法,从中可知当时南方的烧酒酿造法类似于黄酒的酿造方法。发酵是在陶缸中进行,采用固态发酵。发酵时间为七天,最后增加了一道蒸馏工艺。南方的米烧酒,如著名的桂林三花酒,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仍基本上采用上述方式,前期是固态,主要进行扩大培菌与糖化过程,下缸约1天后,加水进行半液态发酵。发酵时间约为七天,其工艺流程为:水药小曲粉↓↓大米→淋→蒸煮→摊冷→加曲拌料→下缸→加水,发酵→蒸馏→陈酿→包装现在称之为"清渣法"的酿造工艺直接继承了以上工艺,稍有不同的是采用二次发酵,即第一次将发酵成熟的酒醅从缸中挖出,不加新粮,只加少许清蒸辅料,单独蒸酒,蒸馏后的酒糟经冷却,加曲后入缸再次发酵,发酵28天左右,再出缸蒸馏,酒糟作饲料用。发酵容器仍是陶缸。在清代,汾酒可能就是采用这种工艺,汾酒成为清代时期烧酒的姣姣者之一。(2)、混蒸续渣法发酵工艺:续渣法可视为循环发酵法,此法的特点是酒醅或酒糟经过蒸馏后,一部分仍入窖(或瓮)发酵,同时加入一定数量的新料和酒曲;还有一部分则丢弃不用。初始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可能是节约粮食,同时反复发酵的酒质量也较好。续渣法则是后来才形成的。但续渣法起源于何时,也至今未有定论。前面所提到的四川宜宾地区的杂粮酒秘方中,最后是"糟糠拌料天锅蒸"。这句话明确表明当时采用了酒糟,糠和原料三部分混合后进行蒸馏和蒸煮。这是典型的混蒸混烧的续渣法。采用续渣法的主要优点是原料经过多次发酵,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经过多次发酵,也有利于积累酒香物质。在蒸馏的同时,又对原料加以蒸煮,可把新鲜原料中的香气成分带入酒中。加和谷糠作填充剂,可使酒醅保持疏松,有利于蒸汽流通,在发酵时,谷糠也起到了稀释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浆水的作用。加入谷糠作填充剂的作法起码在明末清初就采用了,最早的文字记载见<<沈氏农书>>。在<<调鼎集>>记载的"糟烧"生产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做法。(3)、茅台酒工艺:烧酒中最著名的是茅台酒。1936年编修的<<续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出仁怀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法纯用高梁作沙,煮熟和小麦曲三分,纳粮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以上记载虽简单,但茅台酒所特有酿造工艺却跃然纸上。近代对茅台酒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整理,其过程如下所述:茅台酒生产,采用高梁为原料,并且称之为"沙"。一年一个周期,只投料两次,第一次称为下沙投料,第二次为糙沙,各占投料量的50%。第一次投料,先经热水润料后,加入5-7%的母糟(即上一年最后一轮发酵出窖未经蒸酒的优质酒醅),进行混蒸(蒸粮蒸酒同时进行),冷却后堆积发酵,入窖发酵一个月。第二次原料料经粉碎,润料后,加入等量的上述酒糟进行混蒸,蒸馏后所得到的第一次酒称为“生沙酒”,全部泼回原酒醅中,摊冷后,加上一批蒸馏得到的尾酒,再加曲入窖发酵一个月。发酵成熟的酒醅经蒸馏,得到第二次的蒸馏酒,称为“糙沙酒”。酒头部分单独贮存,用于勾兑,酒尾则仍泼回酒醅中重新发酵。酒醅经摊冷,加酒尾,酒曲,堆积后再入窖发酵一个月,蒸馏,从此周而复始,再分别发酵,蒸馏。总共要经过八次发酵,八次蒸酒,第三次蒸馏得到的酒称为“生沙酒”,第四、五、六次所蒸馏得到的酒统称为“大回酒”,第七次蒸馏所得到的称为“小回酒”,第八次蒸馏得到的称为“追糟酒”。其中最后七次蒸馏出来的酒作为产品分别入库,再行勾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1870.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