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派特别重视“心”的作用,把人心分成几等,‘认为“简在帝心,天地之心也;从心所欲不□矩,圣人之心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亚圣大贤之心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众人之心也”。强调读书要由下学而上达。认为“读书而能求其意,则由辞以通理,而可上达。”如果只“溺心于章句训诂之间,不能玩其意之所以然,则是徒事于言语文辞而已,决不能通其理也”,而不能上达。指出,“其未上达时,与天隔几重在。及其既已上达,则吾心既天,天即吾心。”还认为“圣人之上达,与学者之上达,有迟速之不同。圣人才学便达,学者则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久后方贯通”。认为“下学上达之意”,兼有“知行”之说。此派还特别注重“敬之涵养工夫”,认为“看道理须是涵养”,“须是敬,方看得道理出”。(《宋元学案》卷八十三《双峰学案》)重视“静坐”、“调息”,如释氏之念佛号,道家之净心,使心安定专一。主要著作有:饶鲁《五经讲义》、《语孟纪闻》、《春秋节传》、《近思录注》,罗天酉《柘冈集》。程若庸《性理字训讲义》,吴迂《五经发明》,朱公迁《四书通旨》,熊良辅《周易本义集成》等。此派学说最初流传于江西等地。其弟子中,许多人成为元朝著名学者,对于理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派在发展过程中,吴澄另创“草庐学派”,发展成为元代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