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夺汉朝、建立“新”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极高研究价值的王莽,一直是坊间传说和历史学者津津乐道的人物。他政治思想超前,土地和产业国有化;他发明了游标卡尺,并采用“符号货币”这样前所未有的经济概念来进行国家财富流通。王莽有很多超出时代的思想和为政举措,一些政策甚至与现在的很多主流意识形态不谋而合,很多人认为他是“穿越者”。
▲各个版本的王莽画像,但在王莽种种奇特之处的背后,是他多疑残忍的性格和为了达成目的不惜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违背了“虎毒不食子、狼恶不伤亲”古训的大逆不道。虽说帝王之家骨肉相残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像王莽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杀死亲生儿子,好似对“灭亲”这种事情存在近乎狂热的“执着”,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本文从历史背景对王莽个人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进行分析,结合历史事实来还原王莽杀掉亲生儿子的原因真相。
发迹历史,王莽出身于汉朝最为显贵的外戚王氏家族,王家权倾中外,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统领全国的军政长官)。在这样声名显贵的家族中,王莽是一个旁系弟子,而且自幼父亲去世而跟随叔父生活,他不同于不学无术、腐化奢靡的纨绔子弟,而是礼贤下士俭朴好学,因此远近闻名。王莽的伯父王凤在朝中任大司马,因此他对伯父很是恭顺,视之如生父。王凤深受感动而在死前将王莽托付给皇后王政君,因此王莽凭借皇后的扶持得以平步青云,在38岁这一年出任大司马,可谓是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王政君王太后画像,王莽担任大司马后,更加礼贤下士、在朝中深得人心。但是这时候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这使得王氏家族地位一落千丈,傅氏和丁氏掌握了朝廷大权并将王莽排挤出朝廷免官为庶人。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王莽弃官回家,在这期间他第一次杀掉了亲生儿子:二儿子王获。王获杀死了家中的奴仆,本来这在汉朝时期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奴隶地位低下,即使杀死了也就批评两句、下次不再犯了事,但是王莽勃然大怒,他逼迫儿子王获自杀,王获果真自杀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民众和官员都被王莽关爱奴隶、“大义灭亲”的行为所感动,纷纷为他被罢官一事鸣不平,最终汉哀帝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重新征召回王莽担任大司马。
王莽因为奴隶被杀而逼死二儿子,事实真相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是为了同情奴隶、保障奴隶权益才逼死儿子,他篡权后并没有废除奴隶制度。因此,他第一次杀掉儿子可以说是在世人前的“表态”,用儿子的鲜血来彰显自己公正无私、宽宏崇德,为自己重新掌权奠定了舆论基础。
弑子夺权,王莽回到了皇宫,重新当上大司马。惋惜汉哀帝刘欣是个短命皇帝,在位六年就去世。皇帝死得早、太子年龄小,王莽此时见机会来了,于是扶持九岁的平帝登基为自己的傀儡皇帝。王莽此时有了篡权称帝之心,第一步就是铲除异己:他将平帝亲信卫氏逐出京,不许他们与皇帝相见,以免对自己的权力造成威胁。王莽长子王宇察觉了事情的端倪,他怕日后汉平帝因此事滋生怨恨而报复王家,因此百般劝谏王莽不要这么做,反对逐卫氏出京的行为。
然而,王莽铲除其他外戚、称帝篡汉其意已决,王宇的劝谏无疑是螳臂当车。王宇见父亲不听,无可奈何之下竟“装神弄鬼”,让妻舅吕宽把血泼到王莽住所门前,称其为“鬼神发怒之像”以此来恐吓王莽。未料王莽发觉此事,将事情原委查清后牵扯出震惊朝野的“吕宽案”:王莽勃然大怒,将长子王宇投入狱中用毒酒害死,抓获吕宽并将其三族一并诛杀。但这事还没完,王莽借此机会诬陷卫氏,称卫氏不利于自己,将卫氏全族几百人悉数杀死;之后又趁机将朝中政敌一律连坐杀死,如梁王刘立等,为自己掌权铺平了道路。
▲王莽篡汉,王莽杀掉长子后,专门让人写文章赞颂自己“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将其写入儒家经典让全国人民传颂,同时把女儿和皇帝联姻,以此来洗清自己的罪恶。诚然,长子王宇的行为的确很是愚蠢,但罪不致死。王莽之所以对地位重要的长子痛下杀手,完全是因为他看出王宇吕宽一事可以大做文章,借此机会能够轻易铲除对自己有威胁的外戚卫氏和其他重量级政敌。除此之外,长子王宇按理来讲应该是和自己一条船上共同为皇权而奋斗,反而却做出了泼血在家门口这种有违王莽初衷的行为,再加上之前的反对逐出卫氏,完全可以说是站在了王莽的对立面,这也是王莽杀掉长子的另一个原因:肃清反对力量。
王莽是如此坚决而残忍,既然能够逼自己的亲生长子自杀,那么灭掉卫氏一族甚至谋朝篡位称帝,也没什么不可能的了。王莽杀掉长子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一种“政治宣言”:我连我的亲生儿子都敢杀,那么除掉你们这些朝中的反对派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一方面是震慑朝中反对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赋予摇摆不定的墙头草一种压迫,迫使对方支持王莽自己。这种杀掉自己重要的长子的行为远比灭掉卫氏一族更具有恐吓性,即使通过“大义灭亲”来美化,依然掩饰不住王莽的坚决与冷酷无情。
谋朝篡位弑子,公元5年,汉平帝“蹊跷”地病死了,随后王莽立两岁的刘婴为帝,自称“假皇帝”,谋朝篡位之心昭然若揭。这次王莽遭到了许多刘氏宗亲的反对,但在朝中经营多年的王莽实力早已如日中天,很快击败了刘氏宗亲的反对势力。而当时社会有种说法,发生灾变或是奇异的征兆就需要皇帝禅让,王莽摄政时期也是如此,灾异事件频发,为王莽篡权提供了舆论支持。而此时朝中已无反对力量阻止王莽称帝,最终在公元9年王莽夺下传国玉玺,篡汉称帝。
▲王莽篡汉图,54岁的王莽接受刘婴禅让称帝,建立“新”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禅让掌权的皇帝,开辟了除继承和起义之外的第三条称帝道路——权臣篡夺。皇帝最重要的是立下接班人,但长子次子都已经被杀掉,三儿子又体弱多病,王莽只能立最小的儿子王临为太子。王临是个悲观的人,因为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哥哥都在三十而立之年被父亲用各种理由杀掉,自己眼看也到了这个岁数,而又被立为太子,理所当然悲观起来,整日惶恐不安。而此时王莽的妻子病重,王临在探望之时哭诉自己的处境,害怕自己也会被父亲杀掉,王莽得知此事后心中对王临大为不满。
▲王莽建立新朝疆域图,而宣判了王临的死刑,是另一件事:王莽妻子有一个漂亮的奴婢叫原碧,王莽和她有染,但之后王莽却发现太子王临在侍奉妻子时候同样与原碧有染,这使得王莽勃然大怒。王莽审问原碧的时候更是得知王临密谋杀死自己的情况,不由分说地赐给太子毒药逼迫其自杀,王临见死到临头自杀身亡。自此王莽的四个嫡亲儿子,被他杀掉了三个,剩下一个病死。但国家不能没有太子,王莽只能把他和婢女的私生子王兴和王匡接来当太子,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而这两个儿子最终也成为了王莽的陪葬品,和新朝政权一起走向了灭亡。
弑子悲剧,王莽并不是对杀死自己亲生儿子有一种“病态的执着”,他只不过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极致冷血生物而已,这在他篡权时逼迫曾经对他恩重如山的太后王政君交出玉玺,王政君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地将玉玺重重地摔在地上足以看出。为了重返官场,他杀掉次子王获来昭示他的大公无私以感化朝臣和民众为其鸣冤;为了肃清外戚权族和独揽大权、为谋朝篡位奠定基础,他除掉了对自己持反对态度的长子刘宇并进一步消灭或震慑反对势力;而当一切尘埃落定,王莽成功篡权称帝后,活在死去的前两个哥哥阴影里的太子,想要除掉父亲来结束自己悲剧的未来,但却因一桩“家务官司”而全盘暴露,步入两个哥哥的后尘。
王莽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从某个角度上讲或许并不需要原因,因为他只是把自己的儿子当作称帝路上的垫脚石和自己的附属物。更为扩大化地来说,他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视之:为了实现自己登上皇位、实施新政,他可以抛弃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对他有扶持之恩的王政君王太后,还是对他持反对意见的刘氏皇族和诸多外戚,甚至是他骨肉至亲的儿子,只要成为了他篡汉称帝路上的障碍或是有机会成为自己夺权的垫脚石,他都会毫不迟疑地抛弃掉。
王莽不相信任何人,敢抛弃任何人,只相信他自己。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王莽必然会杀掉他的亲生儿子来上演这一幕悲剧,然而他更大的悲剧是他的新朝执政。儒生王莽认为社会应当用儒家学说中“礼治”,他托古改制,土地产业公有化、重铸货币符号式的钱币、穷兵黩武天下统一,他的种种政策在今日看来无疑是具备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极其超前的;但也正因为这些政策随从于王莽内心的“超前”而根本上不适合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不仅未能改善民生反而更加贫困;而王莽无情残忍杀害亲生儿子的行为更是从根本上违背了儒家的仁爱道义,纵使再怎么粉饰,都掩盖不了王莽根本上的残忍嗜杀。最终,在杀害最后一个儿子王临两年后,王莽不惜一切代价建立的新朝覆灭,自己也随着这场悲剧而落得身首异处的最后一幕。
结语,王莽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从史实上来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往往并不是从根本上决定王莽对亲生儿子痛下杀手,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王莽为了篡权夺位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与抛弃一切的残忍无情。王莽用自己亲生儿子的鲜血铺成道路,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并最终实现了谋朝篡位称帝的梦想,但也正是因为骨肉相残、草菅人命、多疑无情,导致他皇帝梦想的落幕。
▲汉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的新朝政权重建汉朝,王莽敢对自己的儿子大义灭亲,这的确是对反对势力和摇摆势力起到了相当强的震慑作用,同时他杀掉儿子的理由在他自己的粉饰和美化下又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但是事实上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毕竟是骨肉相残,王莽的多疑和残忍是掩盖不住的,当他的势力逐渐落于下风时,无论是被震慑到的反对势力还是忠于王莽的势力,都会考虑是否值得效忠这样一个连亲生儿子都可以杀掉的皇帝,而结果自然是昭然若揭了,王朝覆灭、众叛亲离是王莽命中注定的结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