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和两个小孩子经常相约练武喂招,每次比完了都要回去找师傅教新招术,韦小宝是假,被康熙称为小桂子,韦小宝以为康熙也是小太监,康熙自称小玄子,康熙和韦小宝练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付鳌拜,最后两人设计找几个小太监练摔跤,“满洲第一勇士”鳌拜阴沟里翻船,被几个小孩子擒拿了。
可以说鳌拜的形象就是个大奸臣,是个结党营私、、残害大臣、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臣,这种坏到家的人自然要被捉拿归案,要按明初剧情发展,族诛是正常的,然而在历史上剧情发展却不是如此,鳌拜本人都没有被处死,他的子孙后代也是活得好好的。
一六六一年正月初八,23岁的顺治皇帝突然无疾而终(有说生病去世,也有说出家当和尚去了),把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康熙,为此,顺治还特意给年幼的康熙找了四位辅政大臣,希望他们辅佐好自己的儿子。这四位辅政大臣分别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这四人之中,为人最老道、做事最沉稳的是索尼。他能文能武,是位不可多得的奇才。尼早年随皇太极征战沙场,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对南明小朝廷的战争中,索尼在被重围中救下皇太子豪格。另外还是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朝元老,所以他在八旗兵中的威望颇高,尤其在两黄旗中地位非常高。顺治先辅政大臣时,亲钦索尼为一号辅臣,可见对他的器重。
这四人之中,能力最强、功劳最大的当属鳌拜。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他和他的家族早年跟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作战,屡立战功,堪称满清立国的大功臣。
特别是在皮岛之战后,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称之为满洲第一勇士——“巴图鲁”。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鳌拜冲锋陷阵,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西充之战,打垮李自成,清军开始对付大西军,最终,击破大西军,鳌拜实居首功。
顺治知道他的才情和功劳,也知晓他的“野心”和欲望,因此,把安排在了辅政大臣的最后一位。一方面想要用鳌拜之才,另一方面又想依靠其他三人的力量压制鳌拜,不给鳌拜独掌大权的机会。
然而,事实证明,顺治的想法太一厢情愿了,鳌拜还是很快成了朝中的“摄政王”。
四位辅政大臣中的大哥大索尼虽然才能出众,且老谋深算,但他的年龄最大,缺少了进取的激情,早有“归隐”之心,因此,他把家族的未来看得比什么都重,因此,他一挂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样子,并不愿意得罪鳌拜。
而排第二的苏克萨哈虽然也有战功,但懦弱无能,且犹柔寡断。他虽然看不惯鳌拜的狂妄自大,但又不敢得罪他,故而处处依附他。
排第三的遏必隆有勇无谋。他敢于亮剑,敢于直面和鳌拜针锋相对,但他勇气可嘉,但谋略不足,根本无法和鳌拜相抗衡。
四位辅政大臣中一位“归隐”,一位懦弱,一位鲁莽,久而久之,狂妄的鳌拜便独掌朝政大权了。当时朝政大事、官员任免、都是由鳌拜决定,先斩后奏的招数鳌拜用的屡试不爽,凡是与鳌拜唱反调的官员要么被革职流放、要么被砍头,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
而野心家鳌拜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无法无天了,甚至连康熙都不放在眼里。
据史书记载,一次,康熙的侍卫得罪了鳌拜,鳌拜毫不客气,马上命部下处死了侍卫。
事情发生后,已经14岁的康熙当然不干了,他要向鳌拜“讨说法”。于是去找索尼“哭诉”,结果索尼一边“安抚”康熙,一边又“维护” 鳌拜,竟然两不得罪,两个相帮。而对索尼的“和稀泥”,康熙无奈之下只好去求救嫉恶如仇的遏必隆,结果遏必隆眼看索尼都和稀泥,而苏克萨哈又和鳌拜同流合污,遏必隆知道凭自己一己之力是无法对抗鳌拜的,无奈之下,他竟然做出惊人举,4个字:称病不朝。
康熙在14岁那年亲政,鳌拜仍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不想归政于康熙,还罗织罪想归政的苏克萨哈杀死,并诛其族,再加上鳌拜的党羽众多,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康熙就想将他铲除,为了不,康熙装作小孩心性,招了一批年纪小体格壮的亲贵子弟在宫中练习摔跤,金庸先生写的《鹿鼎记》中智擒鳌拜就取之与此。
等这些人练得差不多了,康熙就准备对鳌拜动手,到了康熙八年,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从京城派往各地,嚣张跋扈的鳌拜对小皇帝不以为意,也没多想,等一切就绪后,康熙召鳌拜入宫,给鳌拜赐座,那张椅子被动过手脚,然后命人给鳌拜递茶,这杯茶水很烫,鳌拜接茶后被烫到,加上椅子被动过手脚,鳌拜重心不稳仆倒在地,康熙一身令下,那些少年,“满洲第一勇士”就这样栽在康熙手里。
鳌拜被抓后,大臣们在审理后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本来应当立斩的,只不过鳌拜请求觐见康熙,给康熙看了自己为大征战留下的累累伤疤,康熙念及鳌拜的功绩,遂对他从宽处理,改为禁锢,而鳌拜的儿子那摩佛也一起被禁锢,鳌拜的弟弟卓布泰被夺世职,鳌拜的另一个弟弟穆里玛坐死。
鳌拜被关在禁所没多久就死了,具体原因不明,鳌拜死后他的儿子就被释放了,只不过没有恢复爵位,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又念起鳌拜的功劳,赐一等尼哈番,鳌拜的达福袭职,管佐领,五年,雍正又将鳌拜复一等公,仍以达福袭,授散秩大臣、前锋统领。
可以说鳌拜作为权臣嚣张跋扈,结党营私,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能够得以善终还不祸及子孙,再后来康熙还让他的孙子袭职,算是不错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