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传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之一,它作为古代民间文学,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西施传说传播非常广泛,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流传到了海外,至今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还流传着西施的故事,民间还有许多讲述西施的戏剧。
西施传说的主角自然是西施,她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数千年来一直流传着她的故事。历史上真正的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世人尊称她为“西施”或“西子”。西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古人称赞她说是“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则瘦,为古今美人第一”,也因此西施在后世成为美女的代称。西施出身贫寒,因此常跟着母亲去江边浣纱,因而时人称呼她为“浣纱女”。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期间,他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因而在得到西施和郑旦两位美女后,悉心调教,然后派遣范蠡将二女献于吴王。吴王非常宠爱西施和郑旦,整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吴国逐渐式微,而越国渐渐强大,因此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
不过,关于越国灭吴后西施的结局有多种传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六种。第一种说法是西施在吴国被灭之后一方面感到欣慰,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另一方面她对宠爱自己的吴王夫差心怀愧疚,因此最终自缢。这种传说多见于戏剧和话本当中,以此来表现西施的勇敢与善良,以及她忠贞的美好品质。第二种说法是西施在勾践灭吴后被范蠡带走,它在典籍当中有许多记载。比如东汉《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苏轼也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梁辰鱼的《浣纱记》则描述道:“范蠡挽携西施,捧着订亲信物——着一缕苎纱,驾一叶扁舟泛于五湖,任飘摇天南海西,不知所终。”《辞海》也采纳这种说法,写道:“传说吴亡后(西施)与范蠡偕入五湖。”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种说法,有的甚至与前两种截然相反,比如传说勾践灭吴后范蠡担心勾践也会沉溺在西施的美色当中,因此使策将西施推入河中溺死,还有传说西施是被吴人、勾践或是越后沉江,比如《墨子·亲士》称:“是故……西施之沉,其美也。”而《吴越春秋·佚文》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当然在如此多的传说当中,最盛行的自然是范蠡与西施“有情人终成眷属”。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喜欢圆满的结局,因此范蠡载美泛江的传说,在西施传说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许多历史学者和专家对西施与范蠡的传说和故事却持有质疑,因为在专记越史的《国语·越语》、《越绝书》、《史记·越世家》以及《吴越春秋》等都没有记载范蠡与西施的恋爱关系。而且范蠡故乡在河南南阳,而西施的故乡在今绍兴一带,而且两人年轻时都未走出故乡,因此两人在年轻时应该没有见过。所以当范蠡首次见到西施时,西施已经成为越王勾践的棋子,要送给吴王夫差,范蠡自然不敢与她产生情愫,所以范蠡与西施凄美的爱情故事,极有可能是后人对于他们美好的祝愿,是一种虚构。不过这并不妨碍西施传说拥有极高的价值,比如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就寄托着文学家和百姓们对西施的同情,以及对于理想的追求。戏剧上的西施与范蠡的故事,重新创造出一个优秀的传统故事,以及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西施传说在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与发展之后,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人物传说之一,是优秀传统民间传说的代表。西施传说在古代衍生出许多文学作品,比如梁辰鱼的《浣纱记》就是以西施为主角,通过凄美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从而极大促进了昆曲的发展。除昆剧之外,西施传说还是各种文学形式的创作源泉。通过文学形式的传播,西施传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西施传说又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因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和繁荣。在历史价值上,西施传说的背景是吴越之战,因此西施传说对于研究春秋吴越历史非常重要,弥补了空白,与史料相互佐证。除此之外,西施传说还留下许多特色文化遗产,比如如今的临浦集镇东有一条叫做浣纱溪的小河,溪水两旁分布着十四处西施古迹群,保留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当地为了纪念西施,每年会举办许多与西施有关的民俗活动,比如农历七月最后一天的荷灯节,就是为了纪念西施而举办的。这些习俗已经流传将近上千年,蕴含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同时它们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创造了大量的收入。
为了保护西施传说,我国在2006年将西施传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认了西施传说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对西施传说继承发扬,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