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春节都可谓中华民族最为珍视的传统佳节。对于古代紫禁城里的天子而言,也不例外。
在古代,帝王是国家的象征。正因如此,皇宫里的新年有些特别,兼具家与国的双重意义。
紫禁城里的新年究竟是什么样的?宫灯挂起,年味渐浓。故宫博物院共藏有1400多个宫灯,过节用的器物更是不计其数。2019年春节,这些文物都借着“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重现昔日光辉,首次最大限度还原清代皇宫过大年的场景。
让我们随着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走近这次展览,走近“故”宫里的“新”年。——编者,
[纳福迎祥],除夕夜,紫禁城三大殿内五百余宫灯同时亮起,一时间悠扬清乐、灯火辉煌、宫殿巍峨、气象万千,不论宫里还是民间,过年总有一些不可或缺的物品。比如腊八的粥、除夕的饺子,又如春联、门神和岁轴。
老百姓过大年,家家都要在街门、屋门两边贴上吉祥对仗的红色春联,最常用的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除对联之外,还要贴门神、贴年画和贴挂钱。所谓“挂钱”就是用红绿色花纸刻成各种象征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的图案,过年时贴在门楣上当装饰品。清宫里也贴春联,但与民间有许多不同。比如:封宝的前一天,翰林院官员要奉命书写宫内各门庭的春联进呈,因为宫廷门柱均为红色,所以对联用白绢子,黑字书写,与民间用红纸不同。另外,按惯例是腊月二十六张贴,二月初二摘除。有时皇帝也写春联赠与王公大臣。如有一年春节,雍正帝赐汉大臣张廷玉“岁岁平安节,年年如意春”,一时朝野上下纷纷效仿。
而像宫训图、天灯和万寿灯,则是宫中独有的东西。这些节物表达了人们祛除邪祟、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也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腊月二十四在民间是所谓“扫房日”,在宫中却是安灯的日子。这一天乾清宫丹陛上左右各安设一座“万寿灯”,丹陛下左右各放一座“天灯”。四座木杆上又各悬金字万寿宝联八幅。除夕时,皇帝至保和殿筵宴前,内务府再派员役将宝联取下,换上五色八角圆灯,并于两廊及甬道石栏上安灯。除夕夜,随着营造司首领一声“上灯”,台阶上《火树星桥乐章》响起,紫禁城三大殿内五百余宫灯同时亮起。一时间悠扬清乐、灯火辉煌、宫殿巍峨、气象万千。
同时,自这一天起,清帝在宫中行走,每过一门必放爆竹一声,意在除邪驱鬼,这在民间是没有的。
[祭祖行孝],清帝以孝治天下,祭祖更是年禧的重头戏。除夕前一日,清帝在太庙前殿举行大祫礼,合祭祖先,祭祖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在年终之际,人们通过祭祀活动,追思祖德,求福报功,弘扬孝道。
清代,皇帝需提前三日斋戒,并于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亲自到太庙主持祫祭,可谓郑重其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腊月初八,京城各寺院都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来供佛。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十二月初八日为浴佛日,各寺观煮粥供佛。”届时,清帝会派王公大臣到雍和宫现场看视,煮粥时众多喇嘛围锅念经。粥成后一面供佛,一面先将粥进奉内廷,首先祀祖,然后分赐各宫及内外臣工品尝。所以《燕京游览志》也有“十二月八日,赐百官果粥”的记载。民间亦争相效仿,除供佛祀祖外,也把腊八粥作为亲友间相互馈送的礼物。
清宫亦重视此俗,并有隆重的祭祀礼仪。坤宁宫要设供案,供放神牌、香烛、燎炉,及跪垫等用具,并供陈黄羊一只,各种祭品三十二种,包括关外进贡的麦芽糖等等。皇帝和皇后在主管太监的引领下,分别到佛前、神前、灶神前拈香行礼。
过去老百姓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过年时不仅要供佛,还要祭祖。按满洲人的习俗,祖宗的影像或牌位,要供奉在屋内西墙(西墙为尊贵方位),供桌上摆放月饼、水果及各种蒸食炒菜之类,配以香炉、红烛等,极具尊敬之意。清帝以孝治天下,祭祖更是年禧的重头戏。除夕前一日,清帝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前殿举行大祫礼,祫即合祭祖先的意思。也就是将太庙中、后殿存放的努尔哈赤高、曾、祖、父和努尔哈赤及其以下历代帝后的牌位都请到前殿,一起受礼。大典非常隆重,不仅清帝与陪祀官员于前三日就要斋戒,而且到时,午门还要陈设皇帝的法驾卤簿,鸣钟鼓,皇帝乘轿出宫,文武百官齐集午门之外。典礼中,礼部和太常寺官员向神主献太牢、太羹等祭品。皇帝在列祖列宗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场面庄严肃穆。
[敦亲睦族],清朝皇帝平时都是单独进膳,除夕这天,则与皇后等后宫佳丽们一起吃顿团圆饭,过年,是中国人观念中阖家团圆的日子。帝王之家却限于内外之防,后妃、宗室需分别聚会。大大小小的宴会、雨露均沾的赐赠,彰显着皇帝与母亲、妻子、儿女、宗室间,严格等级制度下的骨肉亲情,也借机向天下树立了孝悌的榜样。
清朝皇帝平时都是单独进膳,除夕这天,则与皇后等后宫佳丽们一起吃顿团圆饭。皇家的除夕家宴一般在乾清宫举行,皇帝和后妃每人一张桌子。皇帝自己用金龙大宴桌,坐北向南,两边是花瓶。皇后的宴桌摆在皇帝主桌的左前方,其他妃嫔的宴桌,按着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这些封号的等级,分左右两排摆放。宴席上,先摆设冷膳,太监再传话上热膳,总共40品左右。
在美酒佳肴准备好后,太监奏请皇后率妃嫔们依次就位,各自在自己的宴桌旁站立等候。这时,皇帝在喜乐中进入乾清宫升座,后妃们行礼。入座后开始表演助兴的承应宴戏。皇帝和后妃们边看戏边进餐,先喝汤,再喝奶茶,接着是酒宴。皇帝进酒时,后妃们都要行跪拜礼。进酒之后,再喝果茶。果茶毕,音乐再起,后妃退席,皇帝离宴回宫。休息片刻后,皇帝又赴保和殿再赏亲王大臣及年终来朝的蒙古王公等宴,席间乐曲悠扬,君臣同乐,赏赐有加。
虽然是团圆饭,后妃们却不能和皇帝在一个桌子上热热闹闹地用餐,而且,只有皇帝一人能与宫中女眷一同餐饮,其他即使是皇子,也是不能参加的。这样看来,皇帝的家宴,夫妻不能同桌,儿孙不能共堂,也确实是少了好多平民百姓的天伦之乐。
[勤政亲贤],腊月初一“开笔赐福”的仪式,于乾隆年间渐成定例。这是皇帝亲自发放给大臣的“红包”,古代,皇帝是国家的象征,一举一动无不牵涉国政。过年期间,虽有封印的仪式,以示休息,但仍不免于政务。即便宴会,也是如此。例如,重华宫的茶宴,召集的是饱学诗书的大学士和翰林。皇帝赐饮三清茶,即席联诗,赏赐有差,体现的是皇帝对国家栋梁的殊恩隆眷。
腊月二十日前后,清帝择吉日在交泰殿举行封宝礼,由内阁学士将象征皇权的玉玺洗毕,皇帝拈香行礼,向所有御笔致敬,以求来年吉祥,然后将二十五宝入匣收藏,名曰“封宝”或“封印”。封笔到第二年初一开笔的这段时间里,皇帝是不能动笔写字的。京内外各衙门亦照例封印,接着是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这也标志着:官方的春节年假正式开始了。
在乾隆皇帝在位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外地正在打仗,紧急的军事报告偏偏是在除夕这天送到紫禁城的,这可难坏了乾隆皇帝,但是事情又紧急,不能不马上处理。所以乾隆皇帝只好让身边的大臣代替他写。
雍正朝之后的清代皇宫,每年除夕子正时分,也就是年三十的午夜,刚刚进入年初一的时刻,皇帝的第一件事是洗漱好,穿上冠服,郑重其事地到养心殿的东暖阁举行元旦开笔仪式。皇帝打开笔后,先写上几句吉祥话,祈求一年吉祥。
这个腊月初一“开笔赐福”的仪式,始于康熙皇帝,并被雍正皇帝所沿袭,最终于乾隆年间渐成定例。据传,后世帝王“书福”时所用的毛笔,便是康熙皇帝的传世之物,这支笔的笔端镌有“赐福苍生”四字,用来写福字的纸张也都是绘有金云龙的宫绢,华丽异常。
事实上,康熙年间每年只有十几个人能够“抢”到这份由皇帝亲自发放的“红包”,雍正时,赏赐范围扩大到外地督抚。受赏名单一旦确定,会有专人负责通知到本人,并在“赐福”这天齐集殿外,皇帝每写一张,便引一人至御案前“叩首恭受”。不能亲自到场的,则派专人递送,并且会额外加赏一份鹿肉,以取“福禄”双全的彩头。既然是“凡内廷王公大皆遍赐之”,数量之大可见一斑,要求皇帝在一天之内写完难免有强人所难之嫌,因此实际上赐福字的活动是贯穿于整个腊月的。
但每年写下的第一个福字,照例要悬挂到乾清宫正殿,接下来是19幅用于其他宫殿张贴的福字,然后才是依次赐予皇子、藩王、大学士、部院尚书以及各省督抚等臣工的。还有一些经常行走于皇帝身边,品级又较低的翰林、侍卫们,自然也不能亏待,只不过赐予他们的是事先刻在石碑上的御笔福字“副本”,即所谓“双钩福字”。
而且,皇帝在开笔的时候还要喝一杯酒,这个可不是普通的酒,有两个很特别的地方。其一,杯子很珍贵,不仅要使用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的材料,而且制作过程每道工序都要先精细地画出来,皇帝满意了才能开始做,所以这个杯子普通人不能用,而是专门给皇帝喝酒的杯子,叫做金瓯永固杯。
其二,酒也很特别,叫做屠苏酒,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说在大年初一喝了这个药酒,就可以除去过去一年的污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迎接新的一年。但是在这里,皇帝用这个杯子喝酒,不仅仅有除秽的寓意,更有希望清朝的统治万年稳固的意思。
皇帝元旦开笔后,便要出宫到满洲祭神祭天的庙堂,叫堂子,以及乾清宫东侧祭祖的奉献殿进行祭拜。赏赐福字是清宫里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按照先远后近的顺序分次完成。先是腊月初一“开笔书福”,清帝先到北海的阐福寺行礼,取“阐扬福德”之意,然后到重华宫用“赐福苍生笔”书写福字。
[游艺行乐],每年“开笔书福”典礼后的校阅八旗冰戏活动,可以理解为清代统治者对军事武备的重视,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即便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会趁此佳节放松娱乐。每逢腊八,皇帝来到太液池畔,看兵士们冰上飞舞的矫健身姿。除夕、元旦驾临畅音阁或漱芳斋,欣赏台上演出的煊赫热闹的戏剧,元宵节在圆明园观看灯火戏表演。声声的爆竹、灿烂的焰火、绚丽的花灯,营造出太平盛世的景象。
听戏,是帝后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皇帝大都是戏曲爱好者,过年期间,帝后的听戏活动尤其频繁,从腊月十一起,重华宫的连台戏便开始了。宫里每天锣鼓声声,时时萦绕着丝竹管乐、弋调昆腔,热闹非凡。
如果说尺寸之间的福字从文治的角度诠释了清代的帝王之术,那么每年“开笔书福”典礼后的校阅八旗冰戏活动,则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对军事武备的重视。冰戏也称冰嬉,它本是生活在严寒地区的满族先世喜闻乐见的冬季体育活动,在清代被规定为军训练习项目之一,统称为“跑冰”。不过时间一长,军事训练的色彩逐渐淡薄,冰上项目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
冰戏的项目主要有三种:抢等、抢毬和转龙射毬。“抢等”类似于现在的速度滑冰,即在同等距离内,参赛人员同时出发,以到达终点的先后区分一二等,分别给予奖赏。“抢毬”有点儿“冰上篮球”的味道,参与兵士分为红黄两队,穿着特质的带有铁齿的冰鞋在冰面共抢一球,“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躍起数丈,又遥接之。”抢毬的参赛队伍本不止两队,“表演赛”结束后,其他参赛队还要进行竞技,完整的一轮比赛大约要进行四到六场比拼,可以持续一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