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两朝皇陵的重要特点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宋代开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边疆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均有人殉的传统,促使中原人殉再度兴起。
明代的后宫中遍布佳丽,后妃们虽然衣食无忧,但却不得不忍受深宫中的寂寞。除此之外,在皇帝去世后,那些没有生育过、地位较低的妃嫔,还要和皇上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因此,有些后妃在皇帝灵柩前的眼泪,并不是全为皇帝而流的,她们也是在悲叹自己没有几天可活了。
皇帝去世后,没有为皇帝生育子女的妃嫔就会被太监赶到一间小屋子中。屋子中只有一排小凳子,凳子上面的横梁上挂着很多白绫。不久之后,妃嫔们便要用这些白绫勒死自己,以此为皇帝殉葬。据《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去世后,在他身旁侍寝的四十多个嫔妃全部要随他一起去往另一个世界。其后,成祖朱棣的陪葬人数虽然有所减少,但也有三十多个人。
相比之下,仁宗和宣宗的人数不多,一个七人,一个十人。而且,这些被逼死亡的妃嫔死的极为惨烈。和成祖一起死去的三十多名宫女全部被逼着上吊自杀,纵使她们大放悲声,却也无济于事。为宣宗殉葬的妃嫔中,有一人名叫郭爱。她进宫不足一月,连皇宫都来不及熟悉,便要被强迫着自尽。得知宣宗逝去的消息后,她就自知时日无多了。
于是,悲痛之中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进宫之后不久,对皇帝满怀憧憬的郭爱便要被深埋土下,她恍惚之中,不禁深感人生如梦。临死之前,她不哀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只是愧疚于不能侍奉父母。
此等孝心,着实令人悲叹。
妃嫔们主要用上吊和绝食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长伴先帝于地下。正史之中,不见她们的身影,但是,朝鲜方面的典籍中,却不乏记载。据朝鲜人记载:成祖去世之前,为他殉葬的人就选好了,总共有三十多位。用餐之后,她们被强行带到小屋子中。进入屋中后,这些妃嫔们已经知道事情无法更改了。于是,她们相拥痛哭,以此来抵御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很快,便有人命令让他们站在准备好的凳子上,然后,用横梁上的白绫自尽。如有不从者,她的死状将更为惨烈。这三十多个妃嫔中,有两人来自朝鲜,分别是韩氏和崔氏。临死之前,韩氏突然崩溃,她跑到仁宗面前苦苦哀求,想要回国侍奉自己年迈的母亲。但是,仁宗脸色冰冷,根本没将她的话放在心上。
无奈之下,韩氏只好隔空喊出“娘,吾去!”,以此,来向母亲做最后的诀别。喊完之后,她将头放进白绫中。还没等她踢掉脚下的凳子,凳子就被等候已久的太监抽调了。就这样,三十多个妃嫔被活活地吊死了。
当然,为了表示对这些女子的宽慰,登基的新皇帝总会对她们的家人施以恩赐。
据明史记载,明朝初年殉葬的嫔妃家人大多都受到了朝廷的特别优待。有的嫔妃被追赠了谥号,有的嫔妃家人世袭了锦衣卫的千户或者百户。但是,对于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来说,如此种种均是杯水车薪。无论如何,她们的生命是无法挽回了。
在明朝的十几个皇帝中,英宗并没有什么文治武功。相反,后世的很多人都指责他志大才疏,白白在土木堡使大明朝损失了数十万的兵士。但是,他却下旨废除了残忍的殉葬制度,临终前,他曾下诏:“让活人陪着殉葬,朕实在不忍心这么做,此事从朕开始就废除掉吧,以后再也不要这么做了。”,英宗之所以这样做,很大程度是为了自己的妻子。
即使在英宗一无所有的时候,钱皇后仍然不离开英宗。
钱氏于正统七年被立为皇后,正统十四年,英宗在土木之变中为瓦剌所俘,为迎英宗回朝,钱氏耗尽所有资财,想要赎回英宗;她缩衣节食,终日悲哭,祈求神灵保佑英宗能平安返回,累了便就地而卧,以致伤残了一条腿,又哭瞎了一只眼睛。明代宗继位,钱氏被尊为太上皇后。英宗回归后,她与丈夫一起在南宫被囚七年,彼此相依为命。
景泰八年,英宗复辟,钱氏重新被立为皇后。
可以说,久经磨难之后,英宗始终无法忘记她。虽然,钱皇后始终没有为英宗生下儿子,而且,在宫廷斗争中一直处于下风。但是,英宗一直不同意废除她的皇后之位。英宗驾崩时,年仅三十七岁。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保护自己的皇后了,但又实在不忍心让皇后随自己一同长眠,于是,他再次确定了钱皇后的名分,并下旨将殉葬制度废除。
大臣听到英宗此诏后,很多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由此可见,殉葬制度是非常不得人心的。宪宗即位后,仍然强调要废除殉葬制度。最终,在两位皇帝的坚持之下,这项令人闻之色变的制度终于成为了往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