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了匡扶汉室,放下身段三顾茅庐请有卧龙先生之称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感念于刘备的诚心,呕心沥血的辅佐刘备,最终死在了北方前线,千古留名。
荀彧出身名门世家,骨子里有着一种文人独特的骄矜。
他在董卓一手遮天之时决然的弃官而走,在曹操一无所有之时毅然投奔,帮助曹操笼络人心、守住许都、打赢官渡之战,劳心劳力却不受三公的称号,最后这名汉室的大忠臣却死于忧愤。
二人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和追求,但是结局却大不相同,诸葛亮被后人称为忠臣的典范,还立祠褒扬,一首《出师表》至今被人称颂。
但是荀彧却没能像诸葛亮那般流芳百世,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子,二人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荀彧(剧照),师出有名,以有道伐无道,刘备是汉室正统血脉的后人,他的初衷并非是为了自己称王称霸而征战天下,刘备首先以汉氏宗亲为名号招揽人才,传出去的是为了兴复大汉而结束乱局的名声,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正直之士心甘情愿的追随。
毕竟哪怕乱世,也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被叫一声乱臣贼子,但是跟着刘备打天下的他们却是“师出有名”,赢了以后封侯拜相后世流芳千年,输了也不失忠义二字。
诸葛亮原本是“出世”之人,在草庐之中过着悠然闲散的生活,之所以愿意为刘备所驱使,一方面是被刘备的诚心和忠义所感动,另外一方面是他本人也不忍心看天下继续大乱。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每天与其同吃同睡,比起一名聪慧的谋士,刘备将诸葛亮当成老师一样尊敬,并且下令身边所有人都要对诸葛亮同样尊重,包括自己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
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刘备给了诸葛亮无条件的信任和绝对的实权,每逢出战势必询问诸葛亮的意见,从一无所有的卖鞋郎到后来建立了实力雄厚的蜀国。
刘备从未妄自尊大,甚至最后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还向诸葛亮许诺,若刘禅撑不起蜀国的基业,诸葛亮则可以取而代之。
诸葛亮也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和赋予他发挥才能的平台,于是他答应刘备一定会帮助刘备完成匡扶大汉的梦想,所以有始至终,君臣二人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
诸葛亮帮助刘备拿到荆州和益州,还有汉中作为征战天下的筹码,随后陪同刘备征伐吴国,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了他的志向,虽然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无功而返,但是他却用一生向世人阐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的重量。
诸葛亮,刘备从来没有怀疑过诸葛亮,诸葛亮也无条件地在刘备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从来都不会担忧因为锋芒毕露而被主上嫉妒猜忌。
后代无数臣子都以诸葛亮为榜样努力,他们愿意效仿诸葛亮为了自己效忠的主公拼尽最后一丝心血,保全了自己一世忠臣的名号,更有无数文人写诗作赋来歌颂诸葛亮。
在后世各朝各代,诸葛孔明四个字不仅代表了前朝的一名古人,更是对一名臣子最大的褒奖。
荀彧站错了队伍,但是荀彧和曹操之间的君臣关系就大不相同了,荀彧由始至终都是名副其实的汉臣。他的一生都在为了维护汉室而做出努力,他骨子里的骄傲和忠诚让他一生都在为忠臣不侍二主这句话而困扰。
而曹操要走的路已经随着手中权力越来越大彻底偏离了方向,所以也就注定了荀彧无法像诸葛亮一样无所顾忌的辅佐主公成就大业。
诸葛亮的主公是刘备,但是荀彧的主公却从来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建安元年,汉献帝从长安出逃,一路颠簸回到洛阳,此时的皇帝早已没有了最初的风度和权力,只能狼狈地借住在臣子家,大臣们个个都是自身难保,百姓更是饥寒交迫,沦落到卖儿卖女的地步。
曹操,是荀彧主动向曹操提议,可以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一来是体现了曹操是一名忠臣,二来能够解决皇帝颠沛流离的窘境,三来可以在最大限度内保证皇帝和臣子之间的权力平衡。
这是荀彧能够想得出来解决困境最完美的方法了,曹操最初只是在乱世中占据了几个郡县的小角色。
哪怕献计杀了董卓也依旧无法成就大气候,是荀彧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帮他一路创下基业,更是在官渡之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曹操在成为魏王之前,一直都将荀彧视为恩人和知己,所以在荀彧提出将汉献帝迎回的想法时,曹操并没有拒绝。荀彧自以为在他的辅佐之下,曹操会成为和他一样想要兴复汉室的能臣,但是荀彧却小看了曹操的野心。
曹操是乱世中的枭雄,他从未想过做汉朝的忠臣,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野心也不断滋生,建安19年,董昭等人联名上书要求当时已经大权在握的曹操改称“魏王”加九锡。
收到这个消息之后的曹操十分意动,但是他并没有直接答应,曹操先秘密写信给荀彧,征求荀彧的意见,这个举动并非只是信任,更是因为荀彧出身名门世家,背后是汉朝无数根基身后的老臣。
荀彧在公元前189年被举孝廉,在任期间两袖清风,为人耿直,是难得的忠臣。
荀彧(剧照),曹操的这个行为更像是试探,若是他称王之事得到了荀彧的点头认可,就说明荀彧愿意奉他为主,荀彧身后的那些老臣也愿意给他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可谁知荀彧却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曹操,他拿出了儒家的道德标准来反驳曹操的想法,更是在言语之间告诫曹操,最初征讨董卓也不过是尽了为人臣子的本分。
若是皇帝有心恩赐,曹操可以感恩戴德的接受,若是皇帝没有开口提到这件事情,曹操却主动要求,那就说明了曹操的行为是不知进退,僭越了。
曹操(剧照),荀彧的名声和曹操绑在了一起,曹操从未想过自己兴冲冲的试探居然会遭到荀彧疾言厉色地拒绝,也正是这个时候,曹操认识到了荀彧从头到尾都不可能和自己站在一边。
能够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绝对不会允许有人挡在他称王的路上,哪怕这个人是帮助自己起家的荀彧也不行。
所以曹操便不顾外人的阻止把荀彧从权力中心调出,聪慧如荀彧,很快便反应过来曹操已经不再需要自己的辅助,同时也不再愿意听从他的意见了。
荀彧清楚汉朝皇帝早已没有了一统天下的能力,曹操势力越来越大,手下能臣强将数不胜数,现在已经有人谏言要求他称王,日后取代汉朝皇帝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
荀彧,荀彧一来痛恨自己当时看错了人,二来痛心自己对于这种局面没有任何挽回的能力,三来无法接受自己一直以来辅佐曹操做大,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被调出,最终忧愤而死。
荀彧从不愿和乱臣贼子站在同一朝堂上而辞官,到举族投奔韩馥失败。一路陪着曹操征讨乱臣贼子,心中一直渴望着曹操能够帮助自己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可谁知多年来忠心耿耿的陪伴,却养出了一个想要取而代之的“乱臣贼子”。
荀彧手中没有兵权,多年来做的又是谋臣的事情,骨子里的忠让他做不出背叛汉朝的事情,为人的义让他没有任何办法在背后捅曹操的刀子,所以最后只能选择含恨而终。
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从最开始就是汉室宗亲的后代,一直以来的目标和梦想也是汉朝能够恢复往昔的辉煌,所以诸葛亮的身份只能是忠臣。
曹操,但是曹操却不同,最初的曹操也是汉室的臣子,但是曹操一路上见识了汉朝的衰败,他心中清楚,始终要有人推翻这个腐朽的局面,野心加上天时地利让他成为了那个人。
在称王之前,曹操和荀彧是绑在同一条船上的利益共同体,但是在曹操决定做“魏王”以后,荀彧对于他来说就再也不是一个难得的助力,而是一块绊脚石。
但是后世对荀彧的评价和看法却没有办法和曹操分开,毕竟曹操能够做到魏王,甚至为自己的孩子光明正大地做皇帝铺了一条平坦的路,其中少不得荀彧的帮助。
曹操,哪怕这一切都不是出自于荀彧的本意,但是荀彧毕竟是曹操最看重的谋士,所以荀彧“效忠”的主公是枭雄、是窃国的奸臣,那么荀彧的名声有怎么能好?
荀彧一步步将后路堵死的最大原因还是他不够决绝,若是在建安四年曹操因衣带诏诛杀朝廷大臣的时候,荀彧不再继续试图保持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平衡,果断选择改投明主。
恐怕他的名声哪怕不及诸葛亮,也最少能够留下一个“汉室忠臣”的名声,而不至于最后不仅洗刷不了“附逆”的名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