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国两晋 > 正文

刘禅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为何说刘禅是大智大勇之人

刘禅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为何说刘禅是大智大勇之人对蜀汉刘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6岁的刘禅干了一件事,足以证实他的大智大勇?
三国蜀汉的两代帝王,汉昭烈帝刘备,和他的儿子后主刘禅,虽然是嫡亲父子,但在世人心目中,却一直被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刘备一直被视为励志典范,从一个卖草鞋的小商贩,历经坎坷奋斗成为一国之君,让世人崇敬千秋。
但他的儿子刘禅,却一直被视为“败家子”和”不成器“的坏典型。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定,刘禅就是一个平庸无能的窝囊废,贪图享乐一事无成,败光了刘备辛苦打拼来的万里江山,是一个令人鄙视憎恶的亡国之君。
而事实上,历史上的真正的刘禅,与世人心目中的刘禅大相径庭。刘禅虽然不是什么圣主英主,确实有着很多的缺陷和错误,但作为蜀国的国君,在当时的内外情势下,即使换一个人来治理蜀国,恐怕也不会比刘禅做得更好。
首先,刘禅在处理与两大权臣诸葛亮、姜维的关系上,就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大智慧。自古以来,皇帝都需要面对两大难题:皇储问题与君臣关系问题。两个问题都直接事关皇权安危,如果皇帝处置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祸起萧墙君臣反目的严重后果。
蜀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大权臣:诸葛亮与姜维。诸葛亮是蜀国的缔造者之一,才干出众功绩盖世,刘备死后,诸葛亮当仁不让成为蜀国的二号人物,大权在握一手遮天。
诸葛亮死后,姜维崛起,他手握蜀国兵权长达20多年,成为蜀国的军事顶梁柱和事关蜀国安危的关键人物。
如何处理好与诸葛亮和姜维的关系,成为刘禅必须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如果处置不当,轻则君臣失和互相猜疑,重则君臣相杀引发激烈内斗,对当时的蜀国而言不堪设想。
但刘禅在这一点上却颇为让人称道。他在位期间,无论与诸葛亮还是姜维,始终都能做到君臣相安无事,诸葛亮和姜维始终如一,忠心耿耿为他效尽犬马之劳。能够驾驭诸葛亮与姜维,正是刘禅杰出能力的体现。
此外,刘备病危之时,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刘禅的大智大勇。
《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出动军队讨伐东吴,被陆逊击败,大败而回,伤亡惨重,蜀国元气大伤。心高气傲的刘备,不但未能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反而遭受如此重创,郁闷成疾一病不起,在白帝城病重将死。
诸葛亮闻讯,星夜启程离开成都,赶赴白帝城探望刘备。成都城中,只剩下刘禅和一帮文官留守后方。就在刘禅为了父亲的安危日夜担心时,祸不单行,警报传来,蜀汉的汉嘉太守黄元,居然起兵造反了。
黄元在担任汉嘉太守期间,因为理政不善,且有严重的贪墨行径,已经引起诸葛亮的关注,正在着手调查处置黄元。黄元为此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恰在此时,诸葛亮离开成都赶赴白帝城。
黄元再三考虑,认定诸葛亮不会放过自己。为了活命,黄元决定铤而走险,趁着成都空虚,悍然起兵造反。汉嘉郡大致位于如今的芦山县一带,距离成都仅有三百余里。而此时的成都城中,不仅诸葛亮不在,且统兵大将都在外地,局势非常紧张。如果黄元带领叛军攻打成都,后果难以预料。
危急关头,刘禅处变不惊,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的主张派人去白帝城请回诸葛亮,有的主张去外地搬兵,有的甚至主张刘禅弃城而逃。
此时的刘禅年方16岁。但他却体现出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成熟与机智。在一片众说纷纭中,他决定采纳大臣杨洪的建议,趁黄元羽翼未丰,主动出击剿灭叛军。
因为成都城中几乎无兵可调,刘禅甚至不惜抽调宿卫皇宫的御林军,组成一支部队,星夜赶赴黄元叛军必经之路上的南安峡口,在那里抢占有利地形,设下伏击圈。气势汹汹的黄元带领叛军来到这里,毫无防备,遭到毁灭性打击,全军覆没,黄元本人也被生擒活捉。刘禅平定黄元之乱,是蜀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却鲜为人知。知道更多此事梗概,请阅读经典史书《三国志》。
一场惊心动魄的叛乱,处置不当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却在弹指之间被刘禅平定。康熙16岁铲除鳌拜,刘禅16岁能剿灭黄元叛乱,足以证实他的大智大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3757.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