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张飞与马超奉命攻打武都,并率领吴兰、雷铜、任夔兵临沮水,想要借此攻打武都、阴平两郡,但被曹休识破计谋,最终被曹洪、曹休、曹真、张既等人联手击破,蜀军作战失利,吴兰、雷铜、任夔等将领先后战死,历史上把这场战役叫作下辨之战。
这是张飞人生之中的最后一次大战,公元221年张飞在出征东吴前,被部将杀害;这也是马超归附刘备之后唯一一次带兵出战,公元222年马超病逝。张飞、马超同为五虎上将,强强联手,为何却被初出茅庐的曹休击败了呢?一切都要从头说起:,下辨之战的背景,公元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投降,汉中一战而定,曹操没有趁机进攻益州,而是退回了邺城,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同年,张飞在宕渠大败前来迁移百姓的张郃。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汉中在曹操手里,就相当于刘备头上时刻悬着一把刀,所以夺取汉中势在必行。
公元217年,法正建议刘备夺取汉中,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曹操之所以在夺取汉中后,迅速撤走,而不是进攻益州,必是因为国有内乱,所以,现在进攻汉中正当其时;第二,曹操留下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非一国之帅,所以,现在进攻汉中必可取胜。
第三,汉中地理位置重要,如果攻取汉中,不仅从政治方面能够鼓舞西川,而且还得到三个战略益处:上,可以夺取关中,进军中原,实现讨伐国贼,尊崇汉室的目标;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计谋。法正的论述相当精妙,将汉中的战略意义完全揭示了出来。刘备完全赞同法正的分析,开始了汉中之战。
刘备的部署是兵分两路:在主战场的汉中方面,刘备率法正、黄忠、魏延、赵云、高翔等,先用黄权之计攻破巴东郡的朴胡及巴西郡的杜濩,进攻汉中的阳平关;同时,刘备令马超、张飞、吴兰、雷铜、任夔等攻武都郡,屯于下辨,目的是伺机攻击攻击雍州,同时牵制曹操方面军力。
下辨之战经过,刘备派遣马超参加凉州作战,目的无非是要利用马超在凉州的声望,马超果然成功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刘备,牵制曹军先锋主力,但其实下辨之战真正的统帅当然是张飞。
面对张飞、马超的进攻,曹操任命曹休为骑都尉,与议郎辛毗一起担任主帅曹洪的参军,且和偏将军曹真、雍州刺史张既等随曹洪进军征讨。曹操在出征前对曹休说:“你虽名为参军,但其实就是这支军队的主帅。”曹洪是曹休的亲叔叔,加上自知能力不足,得知此令后,干脆把军中事务全部委托给曹休负责。
当时刘备见曹军进至下辨,于是遣张飞屯驻于固山一带,对外声称要切断曹军的后路。曹洪与诸将进行商议后都对是否继续进军犹豫不决,曹休说:“贼兵若真有意断我后路,就应该隐蔽地行动,暗中设伏。如今却先虚张声势,说明这只是刘备等人的疑兵之计。我军应该趁敌人尚未在下辨集结大军之时,尽快击破吴兰。一旦吴兰被击败,张飞的疑兵就毫无意义了,必定会自行退走的。”,曹洪听从了曹休的建议,迅速进击下辨,寡不敌众之下,吴兰军稀里糊涂就被曹军骑兵击溃,部将雷铜、任夔虽拼死抵抗,脑袋都被砍掉了。吴兰军全军覆没,张飞、马超只能引兵而退。
张飞、马超失利的原因,刘备两路进军本来的目的,张飞、马超只是辅助,阳平关才是战场核心,所以张飞、马超的兵力肯定不多。本就不多的兵力,张飞却进军固山,只留下吴兰守下辨,让本就稀少的兵力更加羸弱,所以才被曹洪、曹休等人一击而破。下辨丢了,张飞、马超也就没必要在固山“演戏”了,只好撤走。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据《三国志·曹休传》的记载,张飞分兵固山,是刘备的安排(备遣张飞屯固山)。也有的记载说,分兵固山是张飞的自作主张,这样责任就很难划定了,下辨之败到底是刘备,还是张飞的责任?
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或者张飞搞得这出“疑兵之计”,轻而易举的被曹休识破,这才是下辩之败的根本原因。曹休作为曹魏宗室的二代将领,之前并没有单独领兵作战的机会,而刘备、张飞等人肯定知道曹洪能力并不强,事实证明曹洪确实差点上当,但他们却忽略了初出茅庐的曹休。
张飞、马超虽然失败,但刘备最终还是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军于定军山斩杀曹军统帅夏侯渊。曹操遂亲征汉中,但刘备坚守险要,曹军难以攻克,逃亡的士兵越来越多,不久后曹操只得命令各路军队陆续退出汉中,汉中遂为刘备所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