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国两晋 > 正文

历史上蜀汉灭亡与姜维有何联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蜀汉灭亡与姜维有何联系?真相是什么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可谓是人尽皆知。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在《三国演义》的塑造下,姜维是“幼麟”,是诸葛亮倾心培养的接班人,以至于有人都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大权就是姜维在掌握。历史上诸葛亮去世,继任的是蒋琬(234-246年),然后是费祎(246-253年),最后才是只有军权的姜维。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并不高,说他“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意思是说姜维才能不高,却极度渴望建功立业,多次北伐曹魏是穷兵黩武,搞得蜀汉国力衰弱、师老兵疲。对于如何评价姜维,小编曾有文章专门讨论,今天我们来聊聊蜀汉的灭亡姜维有没有责任?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诸葛亮并没有看错人,姜维是有能力的,也是忠于朝廷,志在匡扶汉室的(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然而在我看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姜维对于蜀汉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调整汉中防守战略,“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汉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时,让诸葛亮增兵,诸葛亮征求杨洪的意见,杨洪答道:“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曹操征张鲁,刘备斩夏侯渊,都是为了争夺汉中之地。
219年拿下汉中后,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以抵抗外敌,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敌人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之后的吴懿、王平都沿用了魏延的战略,244年兴势之战王平抵抗曹爽的进攻,就是用的这个方式。
但是姜维认为,这个方法虽然可以抵御得住敌人,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又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
长久下去,敌军疲弊,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姜维的战略只能说是“看上去很美”,他的战略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守城将领非常厉害;二是蜀汉兵力足够多,能够歼灭魏军。
公元263年,面对钟会的伐蜀大军,事实证明蜀汉的实力只适合固守,不可能全歼敌军。由于蒋舒投降傅佥战死,钟会留下两万兵力围困汉、乐二城,率军长驱直入,汉中屏障就此轻易被突破。
临敌应对失误,由于刘禅宠信黄皓,姜维虽然掌军在外,但也惧怕出现祸端,所以在沓中屯田(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因为作为大将军,应该驻守汉中,而不是偏居沓中。
所以曹魏三路大军针对蜀汉的漏洞进行部署,钟会率主力十万进攻汉中,邓艾率所部三万余人自狄道向沓中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率州军三万余人向阴平桥头截断姜维的退路。人家就是打算把姜维堵在沓中,不让他回援。
姜维其实早就听说钟会治兵关中,并且给刘禅上表请早做准备(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刘禅被黄皓蒙蔽,没有采纳,但其实姜维可以自行率军前往汉中驻守,而不是等到魏军大举进攻,才作出应对,此为姜维第一次应对失误。
姜维收到了魏军已经进入汉中的消息后,终于开始决定退还。(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姜维从桥头南撤后在阴平遇到了北上增援他的廖化,本来还打算赶往阳安关,结果半道上听说阳安关丢了。
魏军此时占领阳安关后,西面通往武兴,南下金牛道逼白水关,此时北面已经彻底没有希望了!蜀汉的武都、阴平二郡以及关键点武兴等等蜀汉经营数十年的要塞全部岌岌可危。
姜维同廖化退回白水,另一路救汉中的张翼、董厥此时刚刚赶到汉寿(葭萌关),哥几个一合计,去剑阁守最后一道关吧!(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这个时候,姜维犯了又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他放弃了白水关和汉寿(葭萌关)!,退守剑阁虽然可以挡住钟会的大军,但却给了邓艾偷渡阴平有了成功的希望。白水关如果在手上,至少阴平桥头你是能始终保持威慑力的,后面邓艾从阴平偷袭就不会那么肆无忌惮!至此,蜀汉从汉中至阴平绵延千余里的领土丧失殆尽,设在岷山、摩天岭、米仓山以北的外围防线悉数落人敌手。
北伐过于频繁,对于姜维的北伐,除了陈寿,常璩(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孙盛及当时多位史学家都对姜维的军事行动持否定态度。而且他们否定的也不是姜维不知好歹的反抗我光明大晋,而是姜维的军事行动劳民伤财、伤害了国家和百姓利益。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其实都是不准确的。诸葛亮一生只进行了5次北伐,而且都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而我们细数姜维出兵的次数,绝对不止9次,虽然姜维北伐规模小,但没有诸葛亮的内政水平,支撑姜维出兵显得异常艰难。
公元261年,吴派使臣薛珝来蜀,回国后对吴主孙休说到蜀国情况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诸葛亮在的时候能够做到与民休息,然后出兵北伐;到了姜维,由于朝政混乱,只能是“民有菜色”的局面了。
过于频繁的北伐,有没有一个能够“足兵足食”的支撑,姜维损害的是益州士族和百姓的利益,所以谯周、陈寿等许多益州士人极力反对姜维北伐。过于频繁的北伐,也的确对蜀汉国力和人心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所以当邓艾兵临成都城下,谯周就劝刘禅投降了。
不可否认,姜维一生为了蜀汉也算是倾尽全力,最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由于自身能力和当时的朝政的客观状况,导致他做出了一些错误的抉择,在应对曹魏大军时,犯了一些战术性错误,对蜀汉灭亡负有一定责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4301.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