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国两晋 > 正文

司马懿明明政变成功,为何却不敢称帝呢?

司马懿明明政变成功,为何却不敢称帝呢?谋士是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人物,他们往往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有时一个计策就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堪比千军万马。谋士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相信大家也都明白。而在三国的众多谋士中,最出名的还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不过诸葛亮最终还是没能拼得过一直隐忍的司马懿,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一死,司马懿犹如困龙升天,一路扶摇直上,还熬死了曹魏三代君主,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成功夺取了曹爽的军政大权,此后一国军政尽握于他手中。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人们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还是相当推崇。
按理说,司马懿当时已经手握住了整个国家的军政,完全可以自封为帝,可是他却并没有这样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当时的国情并不允许他这样做。虽说司马懿辅佐了曹魏四代君主,可以说是曹魏强盛时期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努力打拼的基业,根深蒂固的长在了曹魏身上,在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时,曹氏宗亲的势力犹在,司马懿也是运用计谋才夺取了曹爽的军政大权。虽然后期曹氏宗亲被打压,但他们的力量还是存在的,为了避免国家内乱,司马懿也是做出了一些妥协。
第二,社会文化因素。三国时期对于文化程度是较为重视的年代,大家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哪怕是能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也不愿意去谋朝篡位,更何况是一直学习礼义廉耻、擅长隐忍的司马懿。所以,司马懿一直都恪守着忠君报国的思想,宁愿一世都为曹魏大臣,也不愿自己戴上谋朝篡位的帽子。
第三,身体因素。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是公元249年,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是71岁的高龄了,而这个年龄在古代可以说是高寿了,所以司马懿心里很清楚,就算是自己称了帝也熬不了几年,更会因为曹氏宗亲的反抗,给自己的后代带来灾难。
第四,外部因素。这个时期的三国其实还没有完全统一,熟读三国的人肯定也知道三国的蜀魏吴一直是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完全靠的是谋士。如果蜀吴两国再出现一个诸葛亮或是陆逊,只要魏一动乱,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况且,这也不符合司马懿的性格,虽然司马懿在世时没有称帝,但是他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却比当时的皇帝还要厉害,称不称帝其实对他来说已经都没有那么重要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4723.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