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国两晋 > 正文

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都选择在祁山出军呢?

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都选择在祁山出军呢?东汉末年,诸侯并起,经过了数十年的纷争,天下大势初定,魏蜀吴三分天下。在魏蜀吴中,魏国国力最为强大,因为曹操控制着当时的汉皇室,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这也直接引发了和蜀国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刘备以汉室后裔之名义起兵(虽然这其中存在着水分),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所以,“挟汉”和“匡汉”的矛盾就此产生。诸葛亮辅政期间,曾多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祁山到底有着怎样的军事价值呢?
诸葛亮与祁山,1、诸葛亮六出祁山,自从诸葛亮从卧龙岗“下山”跟随刘备之后,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对时局的出色把握,一路带领蜀汉政权高歌猛进,历经多次战斗之后,终于获取了和曹魏、东吴三足鼎立的资格。在诸葛亮眼中,若想匡扶汉室,曹魏必须铲除,所以,在蜀汉政权得到确立后,他便开始组织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而几乎每一次出兵,他都必经祁山,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曾六出祁山。
2、二出祁山,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历史上称诸葛亮“六出祁山”,但真正出兵攻打祁山,其实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北伐初期,当时,魏国的第二位皇帝曹丕之子曹叡刚刚继位。诸葛亮深知,曹丕虽然昏庸,但其手段绝不亚于其父曹操,所以在曹丕在位期间,一向稳重的诸葛亮并未进行大规模北伐。
但现在却不同了,曹叡刚继位,曹魏政局不稳,正是伐魏的大好时机,于是,诸葛亮迅速组织蜀汉军出击,攻打祁山,以期获得先机。第二次攻打祁山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这一次北伐耗尽了诸葛亮的心血,最后,诸葛亮也命陨于此。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成败、生死似乎与祁山有着一种不解之缘。
兵家必争之地,1、蜀陇之咽喉,从地图上来看,祁山的位置,称之为蜀陇之咽喉,一点也不为过,诸葛亮是聪明的,他知道,只要控制住祁山,如若向北讨伐,可以直接到达陇西之地。陇西之地,水草肥美,自古以来就是放养战马的好地方,在古代战争中,战马的价值要远高于普通士兵的价值。
并且诸葛亮知道,只要蜀军拿下祁山,以祁山为根据,向北直入天水地区,拿下这块放养战马的好地方,就可以率领蜀国骑兵直取许昌。非旦如此,我们知道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西北地区的军事将领们迫于皇权的压力,一直听命于曹魏政权,虽然他们心中早已经也对曹魏多有不满,但是却始终不敢背离曹魏。
诸葛亮知道,只要能够切断中原曹魏和西北地区的联系,那么西北的军事力量就会转而投向蜀汉,届时,曹魏军事力量将会大减,而蜀汉力量将会大增,众所周知,没有哪个地方的士兵,比西北汉子们的战斗力更为剽悍了。
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诸葛亮之所以如此重视祁山,甚至把对祁山控制的成败视为实现匡扶汉室的关键,是因为祁山之地退能保蜀汉政权长久稳固,进能长驱直入曹魏命脉。诸葛亮是一个极具军事天赋的人,他知道,只要掌握住祁山之地,就掌握了蜀汉发展的前程,就掌握了曹魏覆灭的命脉。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军事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还有人说,打仗其实就是在打后勤,是的,这一点也没错。要知道,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不同,古代战争,本质上是一种谋略战,是一种人数战。
虽然自古以来有着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但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庞大的军队人数,确实能够在占据战场上的最大优势,所以,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将领在指挥作战时都十分注重部队的人数问题,并且在人数上追求多多益善。
但庞大的军队人数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解决士兵的吃饭问题。这一点也不夸张,要知道,虽然在统军将领的眼中,手中的士兵只是一种工具,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也是凡人之躯,也是需要吃饭的,且不说率领数十万人打仗,即便是率领着数十万人观光旅游,仅仅是吃饭问题,也足以令人头疼。
是的,同样头疼的问题也摆在了诸葛亮的面前,要知道,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自古以来都是著名的天府之国、鱼米之乡,但问题是,蜀地地处偏僻,远离中原,诸葛亮想要从蜀地出兵伐魏,就必须选择一个粮草基地,且这个粮草基地要尽可能地靠近前线。
是的,诸葛亮最终选择了祁山,诸葛亮认为,没有比祁山更适合用来给蜀军做大营的地方了,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将蜀军粮草屯放于此再安全不过了,并且祁山同时也是蜀军统帅所在之地,对于士兵来说,统帅和粮草都为自己的身后,他们又怎能不舍命拼杀呢?
3、进退之地,正如上文所说,诸葛亮率领蜀军占领祁山,对蜀军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大好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从中国地理上来说,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偏远之地,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长期与外界隔离,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粮食产量极高,千年以来百姓安居乐业,从这一点上来说,蜀地就是中国现实版的桃花源。
且翻遍中国历史,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规律,历史上少有王朝会在西南地区建立都城,西南并无“龙气”,但它却有着另一种东西,那就是“乱气”,此话怎讲?
在中国政治上,西南地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片地区成不了气候,但它却也可以让中原政权成不了气候。我们知道,西南地处偏远,长期不与外界相同,这就使得西南地区的才行极其团结,且政治意图极其一致,每逢西南地区与中原政权的政治取向相矛盾时,面对西南地区,中原政权是“打也打不进去,劝也劝不动”,只能任其放纵,但这放纵又会带来极大的政治紊乱问题。
所以,中国的西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心腹大患”。诸葛亮建议刘备盘踞西南,并且以祁山为进出之地,退可以守西南以扰乱中原统治,这一谋略不得不令我们佩服。
谈完退,我们再来谈进。众所周知,对于诸葛亮来说,想要进攻曹魏,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即沿长江顺流而下,途径三峡,进入中原。另一条路就是出祁山,进入陇西之地,然后挥兵东进,直捣许昌。但仔细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对于诸葛亮来说,第一条路并行不通,要知道,在古代,想要穿越长江三峡,是极其危险的,尤其率领着数十万人,并且对于诸葛亮来说,其手中的可用水军,也是屈指可数的。
所以,对于诸葛亮而言,想要攻打曹魏,就必须走第二条路,出祁山,入陇西,步步为营,进逼许昌,如此以来,祁山确实是诸葛亮必须选择的“进之地”。
4、居高临下,诸葛亮之所以如此重视祁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比如地势险要,且地势较高。三国时期,由于马鞍和铁蹄技术的改进,中国的骑兵奔袭能力得到猛增,在秦汉时期,受马鞍和铁蹄技术的限制,我国的骑兵奔袭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像我们日常所熟知的“夜袭八百里”等,其实只有极其优秀的战马和士兵才能够胜任)。
骑兵作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快,尤其是在俯冲时,那强大的冲击力,是步兵肉体所无法抵挡的。祁山地势较高,这就使得在蜀军每每在与魏军交战时,都能占尽地理优势,凭借着骑兵俯冲作战的优势,大破魏军。
总结:自卧龙岗下山以来,诸葛亮将辅佐刘备匡扶汉室作为了毕生之事,他也为此而付出了他的一生,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可以这么说,祁山,凝结着他几乎全部的心血和智慧。祁山,对于诸葛亮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块战略要地,也是他智慧和才华展现的天地。
或许,从他第一次攻打祁山时,这个自知天命的人就已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将会和这个叫作祁山的地方紧紧相连,或者也正是因为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诸葛亮都死守祁山而不退。是的,对于一个自知天命的人来说,最可贵的不是他的才华和智慧,而是那颗明知注定失败也放手一搏的坚韧的决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4955.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