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国两晋 > 正文

拓跋弘禅位给儿子,成了最年轻的太上皇

拓跋弘禅位给儿子,成了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禅位给儿子,成了最年轻的太上皇,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可以说是北魏史上谜题最多的皇帝,他的一生极为短暂,却在史书上留下了很多历史疑案,甚至成为现代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改编的故事原型。他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十一岁继承皇帝位,二十三岁突然暴毙,在位时间七年,却留下了一大堆让人难解的历史之谜。其中他在十七岁时突然下诏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的事情引起了北魏朝野的动荡,也与后来突然暴毙的事情息息相关。这件事情在后世的历史学者中争论极多,历朝历代的学者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本章节便就此问题进行简要的剖析。
在经过了太武帝拓跋焘万年的政治动荡之后,北魏进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国力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文成帝拓跋濬和献文帝拓跋弘两朝,也为后来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与平稳发展的拓跋濬时期不同,拓跋弘的中后期北魏朝廷再度开始动荡起来。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皇帝拓跋弘和皇太后冯氏争权,进而导致了朝廷内斗和政治动荡。拓跋弘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便是这次政治斗争中的转折点,也对北魏的政治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拓跋弘,为什么要做出禅让皇位的决定呢?
禅让皇位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可主动禅让的是少之又少的。如果是改朝换代的禅让,那肯定是受到权臣的胁迫,比如汉献帝刘协。在同一朝代里面禅让皇位确是很少见的,但在政治上被迫的成分居多,比如唐高祖李渊。当然也有主动禅让的,但背后都是很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一般而言,主动禅让的大多都是皇帝进入老年,在政治上有些失去控制力,或者需要培养接班人,保证皇位顺利传承。可十七岁的拓跋弘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却选择主动禅让皇位,这就不得不让人觉得可疑了。
对于这次拓跋弘禅让皇位的原因,《魏书》上是这样写的“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拓跋弘并不想关心政治,想要逃避政治选择归隐,所以才提出了这次禅让皇位的想法。这个说法长期以来被主流历史圈说认同,被认为是拓跋弘禅让皇位的主要原因。很多学者还找出了证据,说拓跋弘崇信佛教,仁厚纯真且厌倦了朝廷的政治争端,所以想要出家避世。这种说法被很多历史学者采纳,可与史书记载一对比,却发现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说法。同样在《魏书》上,就有很多记录与这个说法相背离。
比如《魏书》中曾经指出,“上迫于太后,传位于太子”。这就说明了拓跋弘禅让皇位,是和冯太后的政治争端息息相关的,是在冯太后的逼迫下进行的操作。而在拓跋弘禅让皇位后,并没有采取所谓避世的操作,实际上仍然控制者朝廷的大部分权力。在拓跋弘禅让皇位后搬到简陋的崇光宫,但仍是“国之大事咸有以闻”。史书上记载他“犹躬览万机,刑政严明......先是,诸曹奏事多有疑情,又口传诏敕,或致矫擅。于是,事无大小,皆令律正名,不得疑奏......自是事咸精详,下莫敢相罔。”由此可见,他并没什么避世之心。
综合上述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拓跋弘禅让皇位根本不是什么“遗世之心”,而是在政治斗争中受迫于冯太后的选择。从他在禅让皇位后的行为看,他不仅仅是依然抓住皇权,而且还更进了一步。他甚至带领大军出征柔然部落,一直杀到漠南,逼柔然后撤几千里。而且他还“大阅于北郊”,通过阅兵的方式秀肌肉,与冯太后分庭抗礼。这也迫使冯太后下诏“诏中外戒严”,关闭北魏首都平城的大门。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他禅让皇位并不是向冯太后表示退让,而是进一步的掌控皇权,让他与冯太后的政治斗争日趋白热化。
冯太后史称文明太后冯氏,是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也是拓跋弘的嫡母。按照北魏立子则赐死生母的传统,拓跋弘在成为皇太子的同时,他的生母李贵人便被父亲拓跋濬赐死,所以他基本上是由冯太后养育长大的。在即位之初,拓跋弘年幼而无法掌控朝政,使得车骑大将军乙浑独霸朝纲,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地位。而此时正是冯太后出面,召集拓跋丕、源贺、牛益等人诛杀乙浑,才使得朝廷大权重新回归。可以说在即位初期,这对母子还是比较和睦的,并没有后来针锋相对的场面,更没有闹出朝廷动荡的局面。
从史料来看,冯太后和拓跋弘的矛盾,正是从乙浑被诛杀后开始的。冯太后诛杀乙浑后乘机临朝听政,处理所有的军国政务,于是北魏的皇权被冯太后所掌控。直到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出生后,冯太后才表示把皇权还给拓跋弘,并退居深宫亲自养育孙子拓跋宏。可是从史料来看,冯太后也是明显的以退为进,退而不休。朝廷看似由拓跋弘亲政了,但朝中遍布冯太后提拔的大臣,这使得拓跋弘要做任何事情都得看冯太后脸色,这让年轻的皇帝情何以堪。于是为了争夺朝廷的话语权,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斗争。
这场斗争走向局势失控的导火索,便是拓跋弘借机处死了冯太后的情夫李弈一家。李弈出身与赵郡李氏,是北方赫赫有名的门阀世家子弟。既是个大帅哥,又有非常高的才华,这让冯太后很是欣赏。拓跋濬去世时冯太后很年轻,守寡的日子很难熬,所以便勾搭上了李弈。李弈很受冯太后的宠爱,不但赐予大量金银财物,而且让很多李弈的族中兄弟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官位。拓跋弘看到这一切,既怨恨冯太后在后宫乱搞,又不满赵郡李氏占据太多官位,于是找各种理由对付李弈。相州刺史李?因受贿案被人告发,正好给了拓跋弘机会。
李和李弈是同宗,又是李弈的哥哥尚书李敷的好友。拓跋弘胁迫他告发李弈兄弟,列举了罪状二三十条。然后拓跋弘以此罪处死了李弈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使得冯太后非常怨恨他。《魏书》上说,“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此事激化了拓跋弘和冯太后的矛盾,使得双方彻底撕破脸皮,斗争陷入白热化。而拓跋弘禅让皇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史书上说他是受迫于冯太后,指的就是冯太后因为情夫李弈之死而报复。具体冯太后采取了什么手段,史书上并没有记录。但从拓跋弘选择禅位操作看,斗争一定非常激烈。
皇位对于皇帝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拓跋弘连皇位都不要了,当了太上皇,宁愿搬到简陋的崇光宫,可见情况非常之危急。据说崇光宫简陋到连砖石和地基都没有,完全是黄土夯制的基础,而且整个宫殿也很陈旧。这样的环境显然和皇宫没法比的,但拓跋弘还是急于搬进去,可见他对逃离皇宫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推论他的生命很可能在皇宫中受到威胁,只要离开皇宫才能保全。而皇宫和皇城都是冯太后的大本营,所有宿卫兵权都掌控在冯太后手里,以至于拓跋弘不得不做出逃离的选择。
从史料上看,还是有很多蛛丝马迹来印着这个推论的。拓跋弘一开始并没有想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而是选择了皇叔拓跋子推。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群臣强烈要求由皇太子拓跋宏即位。拓跋弘不选儿子,而选皇叔,实际上就是避免冯太后掌握大权。因为拓跋宏由冯太后收养在身边,如果让他继承皇位,显然就是让冯太后独揽大权,这对于拓跋弘非常不利。但遭到群臣反对后,拓跋弘最终还是选择了拓跋宏,这说明相对于让冯太后再次掌权,逃离皇宫对他来说更重要,因为生命受到威胁。
在听取大臣的意见时,拓跋弘专门找了老臣高允。高允是拓跋弘的爷爷拓跋晃的老师,又辅佐文成帝拓跋濬执政,是朝中的元老级大臣。《魏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又显祖时有不豫,以高祖冲幼,欲立京兆王子推,集诸大臣以次召问。允进跪上前,涕泣曰:‘臣不敢多言,以劳神听,愿陛下上思宗庙托付之重,追念周公抱成王之事。’”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拓跋弘在禅位之前有过“不豫”,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个词一般用在皇帝病危,然后被救回来的情况下。可拓跋弘正值壮年,怎么会突然病危呢?
结合到《魏书》上关于拓跋弘暴毙的传言中有,“实有鸩毒之祸。”的说法。可以大胆推测,拓跋弘恐怕不是生了重病,而是被人下毒。皇宫和皇城的宿卫都掌握在冯太后手里,那冯太后必然是最大的嫌疑人。有了这个怀疑,拓跋弘自然不会给对手第二次机会,搬出皇宫组建小朝廷就成了可选项。实际上在搬出皇宫后,拓跋弘再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且他的小朝廷掌握大权,于冯太后在皇宫中的朝廷分庭抗礼。由此可见,拓跋弘在皇宫内生命受到威胁,不得不借禅让皇位而躲避危险的情况,是有极大可能性存在的。
于是有人提出问题,拓跋弘不禅位,自己跑出去不行么?也有人问,传给拓跋宏,照样会让冯太后得利,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做。第一个问题是不行的,皇帝没有特殊事务,是不能长期离开皇城的。即便要离开,也必须由皇宫和皇城的宿卫军队保护。这些军队已经不可靠了,拓跋弘不敢留在身边。第二个问题,为了防止冯太后乘机作大,拓跋弘采纳的高允的建议,仿周公旦和周成王模式,设置顾命大臣。他任命选部尚书陆馛为太保,与太尉源贺同持节奉皇帝玺纨,以此来掣肘冯太后,使她无法借拓跋宏年幼而独揽大权。
从史料记载来看,拓跋弘的操作还是很有效的,几年之内都让冯太后无法发挥,使他的势力能够快速膨胀。可惜的是几年后源贺因病解除了职务,选部尚书陆馛因病辞世,让冯太后失去了控制,最终引发了两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在这次冲突中拓跋弘突然暴毙,引发了北魏朝廷的政治动荡,又留下了一个新的历史疑案。但是从拓跋弘禅位的操作来看,基本上得到了应有的效果。从他禅位后到暴毙的几年时间内,基本上掌控了国家大权,压制了冯太后集团的势力,坐稳了太上皇帝的位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5147.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