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秋战国 > 正文

商鞅帮助秦国有功 最后为何落到五马分尸的下场

商鞅帮助秦国有功 最后为何落到五马分尸的下场对商鞅和秦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商鞅对秦国有功,为何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
《商鞅》诗云:“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流传至今,他的变革之法令秦国强大,然而却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秦国地处边陲,最终能取得一统天下的伟业,除了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之外,也得益于秦国采取的人才招揽政策。六国人才前来相助,秦国不强大都不行,其中有一人的到来奠定了秦强盛的根基,他就是商鞅。
商鞅来到秦国之后协助秦孝公进行改革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为后面秦始皇征伐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商鞅本人却不懂得变通,太拘泥于严酷刑罚,最终遭人陷害,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商鞅对秦国有大功,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此外,据说在商鞅行刑那天,秦国百姓欢呼雀跃,仿佛报了血海深仇一般,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商鞅入秦,怀揣着强国之法,在战国中期,法家思想已经逐步发展完善,而各国在法家的指导下纷纷开始强国之路,然而从列国采取的变法举措中,可以明显看出有两派,一种是李悝、吴起、商鞅为代表,另一种则是以申不害为代表。
两种派别主张实施解决问题的手段有着天壤之别,前者认为法令高于一切,任何贵族,包括皇族都不能凌驾于制定的法令之上;后者则通过扩大君主的权力来限制贵族,使国力发展最大化。
长期处于蛮荒之地的秦国向来不受中原各国待见,所以秦孝公迫不及待地招揽人才,欲要强秦,他在《求贤令》中明确表示想要收复失地,扩张领土:,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秦孝公需要的就是拥有强国之术的人才,他想要“强秦”,而商鞅的主张则得到了秦孝公的欣赏,商鞅认为实现霸道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法令。为了增加百姓对法令的信服度,商鞅特意表演了一场“南门徙木”的把戏。
为了使法令更具有威慑性,商鞅不顾犯法太子的求情,坚持对其师傅进行惩罚,法令的公正、公平得到百姓们的认可,在全国推行法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也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成也变法,败也变法,商鞅主持的变法可以说颠覆了秦国以往实施的所有制度,特别是贵族集团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个贵族子弟成年后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家族的帮助下在朝堂谋取一个职务,晋升的唯一途径就是立功。
秦国贵族们对商鞅是恨之入骨,那么平民百姓就一定是支持商鞅的吗?也不尽然,百姓们对商鞅的态度也是不服居多。首先是因为商鞅并不是秦国人,在秦国没有任何威望,其次,商鞅在开始主持变法时,不仅秦国朝廷大臣们反对,民间百姓对此也是怨言颇多。
商鞅可以不重视贵族们的看法,没想到对秦国百姓也持看不起的态度,他十分傲慢地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商鞅认为老百姓什么都不懂,看不懂他的做法很正常,等到成果出现,这些百姓就该开心了。之后,商鞅发扬法家酷刑,在担任秦国国相时,用刑手段就非常残忍,他曾经亲自前往渭水处决一批触犯法令的犯人,然后命人将尸体扔进渭水,导致这条河都被染成了红色。
所以在秦国,对商鞅爱戴的人是少之又少,恨他的人则非常多。
随着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卓见成效,秦国也逐步成为战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商鞅在秦国的声望也日益升高,秦国人畏惧法令,无人不晓商君。这样一来,秦国新任国君秦惠文王就对商鞅产生了不满,加上当初商鞅执意处罚他的老师,新仇旧恨一起,就将商鞅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张仪也是秦国功臣,两人下场截然不同,相比于商鞅五马分尸的悲凉下场,张仪的寿终正寝显然是美满结局。
张仪对秦国的贡献可不比商鞅小,他在外交方面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化解了六国合力伐秦的危机,促使六国互相攻伐,为秦国发展壮大自身争取了很多时间。那么他为什么最后就能寿终正寝呢?
主要原因还是商鞅太过“耿直”。商鞅为了维护变法尊严,坚持对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进行处罚,虽然最后是秦惠文王的师傅代为受刑,但仇恨的种子已经扎根在秦惠文王心中。当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任后,曾经的太子怎么会放过他呢。
而且商鞅还曾经欺骗过魏国,导致他与魏国之间的关系成了水火不容的态势,也正因为如此,当商鞅遇难时,魏国人不愿因伸出援助之手。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
魏王更是将商鞅送回了正在追捕他的秦国,商鞅至此还想挣扎,组织起一支大军想要进攻郑国以谋取生路,最后还是被秦国大军打败,押解回国都,被判处车裂之刑。
而张仪面对不喜欢自己的君主,采取的方式就委婉很多,为了给自己留退路,张仪主动请辞,并为君主出主意攻伐自己的国家,将出逃伪装成为国尽忠,做事相当圆滑。这种处处维护君主利益的做法自然是君主很满意,这就是张仪为何能顺利到达魏国的原因。
结语,以现在眼光来看,商鞅之死是必然事件,虽然他大无畏的变革精神令人敬佩,但其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法与情永远无法割裂开,法令再完善也需要人去执行,脱离情的法只能是严刑峻法,不得人们理解与拥护,所以说商鞅被车裂的下场正是当初他不近人情所导致的恶果。
参考资料:《史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5576.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