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农军哪来的?来自陕北延安。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
为何陕北闹饥荒?因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对。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不多。他们没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地,要是闹旱灾,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其实,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负荷,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
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全世界,军人都是必须安抚的,就是现在美国,招公务员也优先照顾退伍军人。然而,西北明军活得实在很惨。崇祯时,都督卢象升巡视边防后给朝廷汇报西北军人惨状:“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实际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屡见不鲜。
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不是。农军起义之初,总督杨鹤计划招抚,出粮赈济。农军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便偃旗息鼓,招抚受降,不闹事了。但陕北多少人,多少张嘴,政府赈济得过来?本来赈济就杯水车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后陕北义军卷土重来,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乱,不可收拾了。
如果农军是普通农民,政府或许可以动用职业军人击败,但农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士兵,明军就打不赢了。原因很简单:同为职业军人,一边是有饭吃的官军,另一边是快饿死的叛军,你说谁的斗志强?而且,官军也闹粮荒,不少官军跟农民军打着打着,饿极了,也造反了。
这个现象,人类史上叫做“马尔萨斯问题”。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定高于粮食供应,最终导致人类大危机。而且他认为,这个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就算粮食暂时增长了,人口也会跟着增长,但粮食不可能永远增长,因为土地和产量必定有限。那怎么办?一种办法是节育,马尔萨斯赞成这办法,但在避孕药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节育只能当作社会奇谈。另一种办法,马尔萨斯也说了,但不赞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杀戮,杀到最后,人死得差不多了,残存者又可以继续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国只剩下这条路。
饥荒引发叛乱,反过来,叛乱又破坏秩序,秩序一乱,种粮食的人也就少了。这样便是恶性循环:越乱,越没人种粮食;越没人种粮食,越乱。据记载,义军狠,官军也狠,双方疯狂抢粮,叛乱席卷的四川,最后吃光了粮食,吃光了农民,最后部队内部互相残杀,吃自己人的肉,惨不忍睹。
除了节育与杀人,大明帝国就没有别的解救办法?
答曰:有。正在这时,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进行。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辣椒等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
对欧洲人来说,最重要的是1588年到来的马铃薯,马铃薯最先到达爱尔兰,而且来的正是时候。爱尔兰不适宜谷类生长,粮食问题向来严重。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英国人又殖民爱尔兰,把好耕地抢走了,爱尔兰人只能在缺水的贫瘠土地上种点东西糊口,经常闹饥荒。马铃薯改变了这一切。爱尔兰人发现,贫瘠的土地种出的马铃薯足够养活家人和牲畜,而且不费什么力气。于是100年间,爱尔兰人口从300万猛增到800万!德国、俄国和法国也大力种植马铃薯,从而结束了欧洲北部的营养不良症和周期性饥荒。
原先,欧洲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因为小麦在这里长得很好,马铃薯的出现导致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北移,这种影响持续到今天。
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花生、番薯与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这些作物,今天讲起来平平常常,当年却相当于好几个“超级袁隆平”接连问世。比如,番薯耐寒,耐涝,耐碱,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抗虫能力强,产量极高,据记载:“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而且一年可种数季。明代较好的水田也不过亩产720斤左右,平均亩产不过240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土地养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几倍!多出来的田改种其他作物,又能养活更多的牛羊猪狗。土地出产的粮食和肉类大大增加,人口膨胀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了。
花生约1530年到达中国,玉米是1531年,番薯则是1593年。它们到达中国东南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如果崇祯皇帝真有眼力,发现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及时引种到西北,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1644年的灭亡悲剧。
真正吃到大馅饼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广,这些高产作物才遍植中国,导致从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2亿的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十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们的基础,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而是玉米、番薯与花生,这就是“粮食政治学”了。读史者不注意及此,整天揣摩帝王将相,那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明朝那些事儿:嘉靖帝曾经差点被宫女勒死 埋葬嘉靖皇帝和他的三个皇后的陵墓是永陵,这是解放后修缮过而没有开放的明陵之一。永陵是十三陵中的第八座陵,建于1543年,启用是在1566年。永陵的门面仅次于长陵。嘉靖皇帝在位45年,陵墓是他活着的时候修建的,因而投入很大。文献记载:“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可惜,未开放的永陵只能通过大门缝往里面看看。尽管祾恩殿已不存,但通过殿基就可以看到,其门面比其他陵大许多,金柱基石的直径达1.1米,只比长陵的少2厘米。陵中巨大的御路石雕龙凤戏珠的图案,也是首次出现于皇陵中(后来的定陵亦是如此)。
嘉靖皇帝重用奸臣严嵩,打击清官海瑞,政务上没多大的建树,而且非常信道教,最终因服用过多的仙丹而死。他在宫中相当暴虐,喜怒无常,因此在位时发生“宫婢之变”,几个宫女差点将他勒死,结果不仅参与此事的16名宫女被凌迟处死,而且连及二位妃子和其他200多人殒命。
十三陵的无字碑底座四角的图形很有意思。无字碑是从嘉靖皇帝开始有的,此前的陵,除长陵原有外,均没有无字碑。嘉靖时期一一补加,但碑座底部四角均是水纹。嘉靖以后的皇帝陵前无字碑,则四角是鱼虾龟蟹四种水生物。
昭陵:少时不受宠的穆宗皇帝
昭陵在定陵以南,埋葬着嘉靖皇帝的第三子——穆宗皇帝朱载垕和他的三个皇后。由于十三陵中除了长陵,其他各陵的陵门、享殿清朝修缮时门面均被缩小,后来地面建筑基本被毁,各陵在嘉靖年间建立的功德碑亭,也均不存,只剩下露天下的无字碑体。因而想看看十三陵中等规模陵的模样,那么就看昭陵,这个陵近年按照明代制式恢复了原来的祾恩门、祾恩殿和碑亭,以及被李自成起义军烧毁的明楼。
穆宗生前没有预建寿宫,昭陵原来是为世宗母亲准备的,结果后来世宗母亲葬钟祥显陵,于是穆宗皇帝死后,他的儿子朱翊钧决定原来为奶奶准备的地宫给父亲用。
昭陵的最大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备的“哑巴院”制式。明朝的帝陵从献陵到康陵前后六陵。宝顶封土呈自然隆起之态。昭陵则不同,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几乎与宝城墙等高,封土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人们俗称为“哑巴院”,并称院外月牙形的墙体为“月牙城”。
穆宗的两位哥哥在他之前死去,因而世宗逝世时他作为长子继位。他少年时因其母缘故不得父皇宠爱,登基后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也比较节俭,倚靠几位较好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在位头一年做了一些好事,例如释放并重用海瑞,任用戚继光镇守蓟州;严惩方士,为遭到奸臣严嵩迫害的官员平反;采纳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部落议和,在边界开设马市等等。但一年后,他也像其父一样,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不理朝政。好在他还能采纳几位负责任的大臣的意见,因而缓解了世宗遗留的一系列政治危机。
十三陵之惨
庆陵:两粒药丸要了命的光宗皇帝
庆陵位于献陵和裕陵之间,建于1620年,埋葬着在位29天的光宗皇帝朱常洛和他的三位皇后。他是明朝第十四个皇帝,也是朱由校和朱由检的父亲,万历皇帝的长子。他等到38岁才当上皇帝。他在万历后宫争斗的背景下,生病吃了两粒红药丸而致死,此事至今还是历史上的一个疑案。
于是,继位后的熹宗皇帝朱由校要同时办理葬爷爷和葬父亲两件事。爷爷生前就修了定陵,而父亲的陵只好在先祖代宗朱祁钰原来的陵址“景泰洼”修建,规模相对小,由于地形,方城宝顶与祾恩殿之间相隔一条排水小河(上有桥)。现在有些书籍说光宗皇帝直接使用了代宗皇帝原来为自己建的地宫,这不是事实。代宗比光宗早近200年,英宗“夺门之变”后即毁了其弟的寿宫。庆陵只不过选择了代宗建陵的那块地方,完全是重建的。
德陵:好木匠活儿差点亡国的熹宗皇帝
离北京城最近的没开放的陵是德陵,它位于十三陵陵区的东南角,沿着去长陵的主路,一过十三陵七孔桥,向东一拐走不了多远就到了。德陵是崇祯皇帝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墓。这座陵是明王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建于1627年,年代不算久远,周围空旷,朱红的围墙较为完整,是考察明皇陵模式的典型陵墓,可以沿着围墙走一圈,感受一下皇陵的气派。
德陵陵门前的基石缝中长着两棵高大茂密的古松,十分显眼,看来至少200年以上了。陵内的松柏郁郁葱葱,明楼修缮完工。陵前的巨大无字碑基座较为完整,四角还有水生吉祥物的雕刻,比其他陵的无字碑基石要精致些。陵前的石桥被报道存在“怪坡”现象,大家可以开车到那里试试。
明熹宗作为皇帝而不问政务,够昏庸的。但他也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喜好木匠活,文献记载,他“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及”。他的心思用到了这种奇技淫巧上,政务交给奸臣、太监魏忠贤,从而把国家推到崩溃的边缘。现在徳陵宝顶后面新建“徳陵园”,办起了商业丧葬,大煞风景。
思陵:没给自己修陵的崇祯皇帝
十三陵中没有开放的思陵,位于陵区的西南角,在昭陵以南。它已经过修缮,朱红的围墙相当完整,但陵门紧闭,听到有人接近,里面的狗不停地狂叫。一座碑立在正门外,是清初设置的,没有其他陵的无字碑厚重,但也够高大的了。
思陵西围墙外的地势较高,有几株被雷击过的傲岸的古松。从这个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思陵里面有一块高大的墓碑,石五供,以及一个不大的坟包(比一般的坟头要大得多,但实在无法与其他明陵的宝顶相比)。在墙内看不到任何地面建筑。这是原来崇祯皇帝的田贵妃的墓,作为亡国皇帝,还是大明国民出资才将他和周皇后同田贵妃葬到同一个墓穴中。地宫多次被土匪盗挖。清代曾为其修建了五间地面建筑。后来,地面建筑被毁。
崇祯皇帝犯了很多错误,包括错杀袁崇焕。就其本人来说,算是明君,相当勤勉。但是,他的爷爷万历皇帝和他的哥哥天启皇帝留给他的烂摊子已经无可收拾了,王朝的灭亡并非他一个人能够力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79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