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湘军为何超越八旗兵和绿营 并灭掉太平军?

  湘军,是一种现象,代表着汉人士大夫崛起,帮助清朝打灭太平天国。与曾国藩同时,甚至还稍早一点的江忠源、胡林翼、王鑫,以及曾国藩之后的左宗棠李鸿章,甚至包括吴长庆、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等人,都是这个时代湘军现象的体现者。

  曾国藩能够作为这一现象的代表,不仅因为当时他的官大,也不是仅仅因为他的道德学问好,主要是因为他对清朝的统治机器的弊病看得比较清楚,他麾下湘军的制度建设做得好,成为当时“新军”的模板。在总体的战略选择上,他也高人一招。

  八旗兵的废弛,早在乾嘉之间,就已经比较明显了。清朝的旗兵制度,让旗人不工不农不商,专心当兵,自有钱粮可以养活家小。这样的铁杆庄稼制度,在承平日久的环境下,里面的人要想不成废人的确很难。

  同时,尽管清廷入关之后实现了满汉分隔制度,但自皇帝开始,没有人能挡得住汉文化的魅力。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在满人入关之前,一部《三国演义》,就已经风靡了满洲各部,进关后汉文化的说唱文学,很快就征服了八旗子弟。而满人的上流社会,则被昆曲、诗词歌赋所倾倒。所以,尽管皇帝不停地强调满人要保持原来的部落骑射文化,但部落文化却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更何况,即使满人不会过日子(钱来得容易,没法会过日子),欠下一屁股债,最终皇帝都会替他们还。同理,就算八旗兵不善骑射,也受不了什么大不了的处罚。自己人对自己人,总是下不了狠手。八旗兵的不中用,到太平天国兴起时,已经无法挽回了。

  八旗兵,汉人比不了。曾国藩练湘军,比的是汉人的绿营。

  绿营兵实际上是世袭兵,平时驻扎在各地,充当地方警察,战时临时调集,由朝廷任命将领,领命出征。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本质上,跟积弱的北宋兵制区别不大。

湘军为何超越八旗兵和绿营 并灭掉太平军?

  而且这种兵,自成体系,平时的统带者,没有地皮可刮,只能喝兵血,克扣军饷。兵不足额,甚至严重不足额,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世袭为兵,强弱无从挑选,训练早成形式。只要一支队伍有几个能耍把式的,上级若来点校,则临时雇人站班,耍把式的做好表演,再打点好了点校大员,一切OK。士兵们则把打仗,作为捞一把的天赐良机。这样的兵,上了战场,则扰民害民有余,作战基本没戏。

  每次打仗,将领们最擅长的游戏,就是杀良冒功,揽功推过,谎报战绩。两次鸦片战争中,充斥了这样的戏法,最后实在演不下去了,只好皇帝出面,赔钱了账。只是,对于洋人,还可以用赔钱、割地、开放口岸来应付,但对于太平天国,则任何妥协都没用。人家不仅要你的钱,还要你的命、你的江山。

  曾国藩等人,大多是老于宦海的人物,他们深知清朝兵制的弊病。另起炉灶,编练新军,必须洗心革面,一改旧章。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其实,绿营的病,也是朝廷的病。朝廷固执兵为国有的体制,分隔兵将,为的就是防止武人,尤其汉人的武将擅权,形成不稳的因素。但是,这回长毛造反,火烧眉毛,曾国藩顾不得忌讳,皇帝也只能暂时放下心病,放任曾国藩们去闹。

  实际上,湘军的编练,正是针对绿营毛病去的。大路数,是在抄戚继光的旧稿:用山野乡民,编练一支兵为将有的队伍。史家一直称道湘军的营制有独到之处,制度的优势是战胜太平军的最大保障。

  其实,湘军的营制,基本上跟绿营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以营为基本单位,营的规模,也大体上在500人左右。其官佐,也跟绿营一样,无非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但湘军不同的地方在于,湘军的各营,哨长招士兵,营官招哨长,各营的哨长,都是各营长官自己招募的自己人,从士兵到军官,只听命于自己的长官。如果长官阵亡,则该营解散。

  而绿营则根本不是这样,兵将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绿营的士兵,多半是老于行伍的兵油子,抢劫在行,逃跑在行,打仗不在行。但湘军的士兵,多是质朴的乡民,多半跟自己长官有着浓厚的乡谊,甚至有宗亲关系。只要训练得法,上阵即使为了自己的长官,也多肯卖命。

  有人说,曾国藩是用书生带乡农,即用自己的弟子门生回乡招募最不开化、最质朴的乡民,组成了湘军。

  其实,也不尽然。的确有大量他的弟子、宗亲、师友的弟子、同乡进入湘军将领之列。他的弟弟曾国葆、曾国华、曾国荃都成了湘军的骨干。但是也有不是湘人的鲍超,还有不少出身行伍的原绿营将领,甚至还有塔齐布这样一个满人。

  不错,排除老兵油子与有市井气的市民,建构带兵官与士兵之间的血缘宗亲关系,用特别的制度规则,让兵将之间形成生死和利益共同体关系,这一切,都可以给湘军加分。

湘军为何超越八旗兵和绿营 并灭掉太平军?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但是,湘军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有另外两条。

  一是兵饷高,高出绿营两倍,正勇每月白银4.2两,亲兵还高过此数,这个数额,甚至比八旗兵还高。这样高的兵饷,至少在建军初期,士兵是可以拿到的。对于长年在土地上谋生而收获无几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而言,这样的兵饷,值得他们为之奋斗。

  二是“取具保结”,每招一个士兵,都要登记其府县、邻里、父母、兄弟、妻子。如果该士兵有临阵脱逃,投敌叛变的行为,他的亲属将遭到惩罚。

  当年戚继光还没有曾国藩这么多名堂,但招募乡民练成的戚家军,就已经很有战斗力了。所以,曾国藩这样的干法,成功的概率相当大。

  事实上,李鸿章的淮军,虽然是以五营老湘军为基础组建的,但组建之后,淮军跟湘军已经大不一样,但只要是兵为将有的体制,配上洋枪洋炮,一样能战。鲍超的霆军,有不少都是城市里的市井之辈,由于兵饷高、训练好、打胜之后得到的好处多,也一样能战。

  但比较起来,即使在曾、左、李三支军队里面,曾国藩系统的湘军,还是最能打的。

  没有多少洋枪洋炮的霆军,可以傲视淮军劲旅刘铭传。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队伍,现代化程度都比较高,而且越来越高,对阵太平军取得优势,有很大的武器方面的因素。

  但曾国藩、曾国荃的湘军,武器方面的优势比之太平军并不明显,但每每能够以少胜多。而且多数的硬仗,都是曾系湘军打的。这里的奥秘,不仅是曾氏兄弟带兵得法,而且在于,这支湘军在精神士气上的确有过人之处。

  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度,传统的信仰和习俗,即使信从之人怀的是功利心理,也不见得能够一下子将这些传统从他们的心目中清除。

  更何况,太平天国这种蛮横专断地对传统信仰的扫荡,可以打动某些心怀不满的农民,也可以让另外一些固执于传统的农民愤怒。

  所以,当曾国藩打出卫道的旗帜的时候,不仅忠于儒家传统的乡绅会感到振奋,就是那些不满于太平天国做法的农民,也会表示拥戴。

湘军为何超越八旗兵和绿营 并灭掉太平军?

  曾国藩著名的《讨粤匪檄》里,对太平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的抨击,说鬼神共愤倒未必,但的确有相当多的农民,对此会有强烈的共鸣。《讨粤匪檄》,不说太平军反叛,不说他们怎样反朝廷,单拿他们毁弃传统说事儿,的确很有针对性。

  一大批湖南农民跟上太平军走了,另一大批湖南农民,却跟上了曾国藩他们,跟太平军死磕。在王朝末世,保卫王朝,效忠皇帝,已经难以打动人了。打动人心的,是基于人们生活层面的精神动员。

  事实上,说湘军是卫道之军未必名副其实,但这支军队的确有股子精神,一股跟太平军对着干的精神头,加上训练有素,所以,湘军的战斗力,不仅绿营和八旗不能比,就是太平军也比不了。

  自打湘军成军,每次与太平军交战,无论胜负,湘军都是以少敌多。

  安庆攻防战,湘军围困了城里的太平军,却被前来增援的太平军反包围,两边受敌的湘军,居然顶住了内外夹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硬是没有让太平军的援兵走进安庆半步。

  同样,最后太平军与湘军在南京城下决战,太平军也是湘军的十倍,但打到最后,却是太平军惨败。

  当然,打了胜仗的湘军,好处也是大大的,每攻克一地,太平军原来劫来的财宝,就都归了他们。所以,太平天国战争结束,曾系湘军虽然解散了,但湖南却出了一大批富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80140.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