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秦汉时期 > 正文

沙丘之谋中,赵高为什么能成功?

沙丘之谋中,赵高为什么能成功?秦始皇在沙丘宫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此次事件被称之为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蒙氏祖上是齐国人。蒙恬、蒙毅的祖父蒙骜,由齐国到秦国,走客卿入仕,沙场建功的路子,秦昭王伐齐,庄襄王攻韩、击赵、伐魏,蒙骜皆是主将。秦王嬴政即位后,蒙骜以四朝宿将老臣的威望,继续活跃在秦军东进攻伐魏韩的战场上,最终死于秦王政七年,受到朝堂上下的一致敬仰。
蒙恬、蒙毅的父亲蒙武,继承了家族的光辉,在秦王政时代,先助李信伐楚,后随王翦击杀楚王熊启、楚军大将项燕,平定楚国,战功赫赫。
作为功臣名族的第三代,蒙恬、蒙毅兄弟很早就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重用。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特别任命蒙恬为王贲副手,伐齐建功。灭齐之后,蒙恬被正式任命为内史,出任大秦都城咸阳的军政长官,蒙氏兄弟由此崛起。
鼎盛时期,兄弟二人,武略文韬,大秦朝堂上几乎无人能与其争锋。
哥哥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二年,统帅三十万秦军攻击匈奴,夺取河套,设置九原郡,筑长城,修直道(从九原郡直达都城咸阳的秦时高速公路),实乃大秦北部边防的军事统帅。
弟弟蒙毅精通秦法,干练有能,深得始皇帝赏识信任,一直在始皇帝身边协理政务,位至上卿。史书记载,始皇帝出行,蒙毅常常同车骖乘;始皇帝入宫,蒙毅每每在御前听事,其受到的宠信,李斯、赵高亦不能比。
按说蒙恬拥有大秦兵权,蒙毅不离始皇帝左右,扶苏有这样一对政治盟友,始皇帝突然驾崩,胡亥、赵高、李斯、欲行弑杀夺权之事,应该很难得逞才对,何以到了最后竟让奸佞小人翻了盘?
这等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扶苏、蒙恬、蒙毅兄弟之间离心离德,犯了什么大错,恰恰是因为他们三人,要么太正直,要么太忠烈,外加那一份阴错阳差太致命。
赵高主导的沙丘阴谋,之所以能够实施开来,有一个历史细节不容忽视,对赵高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扶苏、蒙氏兄弟而言,这却是巨大的灾难。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游天下的始皇帝抵达平原津时,突然染病。卜卦的结果说是北方有山鬼作祟,于是始皇帝紧急派遣身边的心腹重臣蒙毅前往代县一带,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灾祛病。
然而,蒙毅受命去代县不久,秦始皇的车驾渡过黄河抵达沙丘平台时,始皇帝陡然间就不行了,然后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赐公子扶苏玺书”,令其“与丧会咸阳而葬”。
试想一下,如果蒙毅此时未去代县,始皇帝的这份遗照必定要先经蒙毅之手,那么赵高、李斯、胡亥绝没有机会,也没有胆量去销毁遗照原本,伪造令扶苏、蒙恬自杀的新遗诏。
遗憾的是,历史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开了一个助纣为虐的玩笑,这个玩笑不光让赵高的阴谋得以实施开来,更为要命的是扶苏、蒙恬因此对伪遗诏产生了误判,在他们看来,蒙毅就在始皇帝身边,此诏若有假,定然发不出,即便发出,蒙毅一定也会设法告知。
扶苏是个刚直孝子,当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达上郡,宣读了始皇帝的诏书后,扶苏接旨受命,当即悲痛落泪,进入内舍就要自杀。
蒙恬因为多年统兵在外,又知晓魏国公信陵君窃符救赵之类的前车之鉴,他不像扶苏那样单纯,一味相信,但想到弟弟蒙毅就在始皇帝身边,他也只能表现出疑惑,而不是强烈的质疑。
正因为如此,蒙恬劝阻扶苏的话,显得不那么强而有力。
蒙恬对扶苏说,陛下在外巡游,没有册立太子,派遣臣下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委任公子为监军,这些都是关系到天下安危、国本稳定的重大决定。眼下有使者携书前来,要公子和在下马上自杀,何以知晓是真是假?希望公子上书请求复核,复核无误后再遵旨自杀,也为时不晚。
蒙恬与扶苏多年相处融洽,关系非同寻常,对于扶苏的性情,蒙恬想必是很了解的,但他劝阻扶苏的话,却因为弟弟的存在而不敢提出强而有力的质疑,只能勉强地要求复核真伪。蒙恬的话,潜意识是倾向伪诏为真的,因而他的劝阻非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将扶苏激得更加刚直。
扶苏对蒙恬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说完,扶苏当即自杀。
这一幕当是千古之恨。如果扶苏不自杀,无论是再请复核,还是抗命拖延,只要等到蒙毅回归,拆穿赵高、李斯、胡亥刻意隐瞒始皇帝死讯,大秦的命运将完全改写。
千百年来,对于扶苏自杀,世人多表示困惑,表示遗憾,也曾深入查找隐藏在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扶苏身后代表的是楚系势力,始皇帝始终忌惮,令其自杀并非空穴来风,扶苏不敢不信,不敢不从等等。
但对于蒙氏兄弟在扶苏自杀前后的表现,历代史家却是毫无争议的。
蒙氏兄弟没能阻止扶苏自杀,以及蒙氏兄弟随后被诛,皆是因为他们太忠烈,任何有悖于忠臣准则的事,他们一件也不敢做。
扶苏执意要自杀时,如果蒙恬稍有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霸气,不用说抗旨拖延,只要先将扶苏强力控制住,待甄别遗诏真伪后再做打算,蒙恬就可超越蒙氏祖父两代,成就挽救大秦的千古奇功。
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千钧一发之际,蒙恬萌生过此种念头吗?
即便有,也只能是一闪而过,因为如此行事突破了蒙氏世代要做忠臣良将的底线。
忠良之身憾不逢时,注定难为豪杰,终成羔羊。
扶苏自杀后,蒙恬尚有一步险棋可走,那就是坚称扶苏是冤死,朝中有奸人矫诏,乱命不可奉,蒙氏要起兵清君侧。虽说大秦兵制,玺、符、节三位一体,才可发兵,蒙恬起兵有一定难度,但蒙恬若强力而为,凭蒙氏三代在军中的威望,这事是能干成的。
要是蒙恬这么干了,大秦的历史走向同样要被改写。然而,蒙恬明知此举可为,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是他没有胆量,而是蒙氏三代忠烈的道德牌坊,不允许他这么做。
这个念头一旦熄灭,燃不起,对蒙氏兄弟而言,即便他们抗争,能做的也只剩下苍白无力的申辩。
历史的事实正是这样演进的。
胡亥即位,在赵高、李斯的蛊惑下,决意要杀蒙氏兄弟时,狼狈为奸的君臣三人一方面有些心虚,另一方面又对蒙氏兄弟拿捏的很死。
他们没有强力要求蒙恬遵从伪遗诏,立刻自杀,而是先罗列罪名,要蒙毅自杀。
胡亥要蒙毅自杀的理由是什么呢?
先主始皇帝欲立胡亥为太子,蒙毅曾有阻难之举,此为不忠,罪当诛灭宗族。现网开一面,准蒙毅自己决断。
可怜那蒙毅,面对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依旧是忠臣赤子的模样,对前来宣诏的御史,他讲了一大段肺腑之言,大意是他从未有过不忠之举,随意诛杀忠良,此乃失政亡国的征兆。
在蒙毅看来,秦二世听到他这一番肺腑良言,也许能清醒过来。
殊不知,赵高、李斯根本不会给他辩解的机会。待他讲完,宣诏御史一句你已没有辩解的资格,蒙毅便惨死在了昏君恶臣的屠刀之下。
先诛杀弟弟蒙毅,照一般的阴谋逻辑,其实有逼反蒙恬的风险,但赵高、李斯基于对蒙恬的了解,根本不惧,在他们看来,扶苏先死,蒙毅再死,这是捆住蒙恬的双重锁链,简而言之,讲朝堂的忠臣逻辑,扶苏死了,蒙恬只能受死;讲家门的忠烈传统,蒙毅伏诛,蒙恬必须受死。
然而即便如此,赵高、李斯在诛杀蒙恬一节上,还是露出了马脚,他们做贼心虚,没有强调写在伪遗诏上的蒙恬罪名,而是玩弄诛心伎俩,强调说,你的弟弟蒙毅有罪已经诛杀,你也有罪,应该伏法。
细细品来,奸人欺辱忠烈之臣,真是到了无以加复的程度。
蒙恬临死之时,先表了忠臣之心,然后说了一句自我安慰的听天由命之语,悲怆得很。
蒙恬说,即便眼下被囚禁,我若想反,足以举兵生乱。之所以自知必死而信守大义,皆是因为不敢辱没父祖之遗教,不敢忘怀先帝之恩遇。蒙氏宗族,世代忠贞而无贰心,竟然招致如此结果,定然是出于奸臣逆乱,谗佞倾轧。
说完,蒙恬喟然长叹,上天明鉴,我有何罪,为何无过而死?也许是我筑万里长城,截断了地脉,断绝了生命之根。这大概就是我的罪过吧。
之后吐毒药而死。
大秦这一段历史,可谓是将忠与孝演绎的万世沉重,呜呼哀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02.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