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老古话说的“未言舐唇势必妖,面目雌雄不可交”是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老祖宗的智慧无穷无尽。那么老古话说的“未言舐唇势必妖,面目雌雄不可交”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说一个人若是还没有开口讲话,便时不时地去舔嘴唇,这样一来,必定没有什么好事情。

  这句话在古代主要是用来形容女子的,一个女子若是在外人面前,还未讲话就时不时地舐唇,是非常失礼的,一般只有那些水性杨花的女子才会这么做。

  女子舔嘴唇的这个动作在男人眼里,是很性感的的,带有勾引的意味,这时若是女子再抛上一个媚眼,配上些其他的轻浮动作,很多男人的色心就会被勾上来,发生些什么有损礼法的事。

  古代女子地位很低,要遵守条条框框的礼教,舔嘴唇这样举止轻浮的动作,必然是不被允许的。其实不光是古代女子,在如今不管是男是女,若是时常舔嘴唇都会被认为是不靠谱的表现,这并非是一种主观偏见,而是与心理学有关。

老古话说的“未言舐唇势必妖,面目雌雄不可交”是什么意思?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撒谎时,血压脉搏和呼吸等生理状态都会发生细微的改变。谎话毕竟不是真实的,人在讲出谎话时,潜意识是会抗拒的,会带来不安和愧疚感,神经系统就会连带着出现变化。

  撒谎时比较常见的一个症状就是口干舌燥,人在神情紧张时,唾液会减少分泌,会不自觉地呼吸急促,嗓子发干。这时人就会下意识地做出吞口水,舔嘴唇这样的动作。

  古代印度审判犯人就有一种方法叫“嚼米法”,就是在审判时,给犯人嘴里塞上一团米,问完问题如果犯人嘴里的米是湿润的,那就代表他是清白的,反之则代表有罪,这可以看成是心理学的古老应用。

  所以说,用“未言舐唇”来判断一个人是否靠谱,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一个人若是“面目雌雄”,那么就不值得与之交往。可怎样的面相算是“面目雌雄”呢?

  古代一直一来的社会传统都是“男尊女卑”,在某种程度上,“雌雄”二字就带有分个高低大小的意思。

  “面目雌雄”指的就是一个人的左右相貌严重不对称,出现了大小眼,也叫阴阳眼,一只眼睛大若铜铃,一只眯缝成线,这样的面相就代表心术不正,阴险狡诈。

  古代的相术认为,面貌阴阳眼的人往往反复无常,重利轻义,很善于伪装,会为了一己之私,出卖他人,做出不义之举。

  但换个角度来看,拥有阴阳眼,则代表一个人胸有城府,腹有谋略,善于隐忍欺骗,其内心常人难以揣摩,更有利于开拓一番事业。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面相就是阴阳眼,他少年登基,隐忍多年,一朝除掉权臣鳌拜,扫平三藩,安定西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其实一个人是否阴阳眼与其性格人品是没有多大关系的,阴阳眼主要是取决于基因遗传,是一种自然的性状。

  古代生物学落后,对这种情况缺乏正确的人识,加上各种玄学迷信思想,就会认为天生异相之人,其内在也一定异于常人,对少见的阴阳眼自然就产生了偏见。

老古话说的“未言舐唇势必妖,面目雌雄不可交”是什么意思?

  所以说“面目雌雄”就代表阴险狡诈,不可结交,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中脱颖而出的特例,也不代表全部情况。判断一个人是否靠谱,更应该依据其内在,而非相貌。

  古语虽说“人不可貌相”,但古语又讲“相由心生”,但人们一直都有以貌取人的传统,直到如今,人们已经还会经常通过一个人的气质,外貌和衣着来判断一个人是何阶层,是否靠谱。

  其实这两句话并不算矛盾,“人不可貌相”中的“貌”指的是人与生俱来,外在的相貌,而“相由心生”中的“相”指的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后天气质或是气场。

  人后天的气质与人经历境遇,心理状态息息相关。人们后天的经历,会影响到人的心理,人的心理会逐渐形象到人外在的气质,这便是“相由心生”。

  比如,长期身居高位,发号施令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自信,坚定的气场,给人一种不怒而威之感。那些满腹经纶,常年读书的人,会自然而然散发出一种文雅的书卷气,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初出茅庐的职场菜鸟,和混迹多年的老油条,其外在气质和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行为,自然是大相径庭。

  穷凶极恶的通缉犯的相貌多给人以眼神凌厉,内心凶狠的印象,这也促生了根据犯人犯罪特征,来勾勒犯人样貌的犯罪侧写师这一职业。

  相由心生并非是依靠人的外貌主观论断人的内在,而是说人的思想,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人的外在气质,外在气质又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外貌,这是一种对心理学的利用。

  人心中的内在支配人情绪和行动,进而影响人的形象气质,给人整体上带来变化,所以说古时人们留下的某些相术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道理的。

  不管是古时的相术俗语,还是现代心理学,在依靠人相貌判断其内在这一点上,只能当做一种参考借鉴,因为这类模糊的判断只是一种大致的概括,并不代表某些特例情况,更不能仅靠一句话就“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5711.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