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诸葛亮虽没能“克复中原”,但他北伐的战果有多辉煌?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北伐,战果有多辉煌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公元228年,曹魏痛失陇右三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闪电战的方式,一举将陇右三郡(天水、南安、安定)收入囊中,这令曹魏“朝野震惊”,乃至于曹睿都迫于形势而御驾亲征,这是为什么呢,陇右三郡有这么重要吗?答案是“非常重要”。从人口来看,陇右地区有充足而彪悍的人口,这正是三国时期各方拼命争夺的关键资源。从马匹来看,陇右地区是最优质的战马产区,西凉军为何天下无敌,靠的就是骑兵的冲击力。从粮食来看,陇右地区小麦高产而又稳定,可以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从交通来看,陇右地区有大型河流,可以提供漕运,虽然不如荆州那样四通八达,但总比崎岖难行的山路要强百倍。痛失如此重要的陇右三郡后,两国实力此消彼长,无怪乎,曹睿要御驾亲征。

  第二,公元231年,卤城之战的“甲首三千”。卤城之战发生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过程中,《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等史书均记载蜀军大获全胜,战果之一是获“甲首三千”,那么,“甲首”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有人说是“军官头目”、有人说是“穿铠甲的士兵”,不管是哪种说法,“甲首”都意味着军中精锐,如果是第一种说法“3000个军官头目”,那魏军要全军覆没了,这不太可能,因此,只能是第二种可能性,即“3000穿铠甲的士兵”。在三国那个生产力严重倒退的时代,并不是每个士兵都可以成为“带甲之士”,官渡之战中,袁绍拥兵10万,却只有1万铠甲,仅有10%的披甲率,诸葛亮北伐时的魏军披甲率无可稽考,但总体上不会有太大改观,按照同样比例计算的话,“甲首三千”对于曹魏来说,的确是一次重创,这样看来,司马懿后来坚持“龟缩战术”,正是惧怕再遭受类似惨败。

  第三,公元231年,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战死。蜀汉有“五虎上将”,与之相对应,曹魏有“五子良将”: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张郃。公元218年乐进去世,公元221年于禁去世,公元222年张辽去世,公元227年徐晃去世。也就是说,当时间来到公元231时,曹魏的“五子良将”已经仅剩张郃尚在人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堪称曹魏“军中图腾”的张郃,却在抵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过程中不幸战死,这对于曹魏而言,无疑是重大损失。更令曹魏无法接受的是,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只是自然死亡,并没有死在战场上,而硕果仅存的张郃,居然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这种打击和恐慌,更是对曹魏的巨大精神打击。

  第四,公元234年,司马懿“龟缩”丢失大国尊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与诸葛亮彼此已不陌生,司马懿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吸取以前惨痛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龟缩不出”战术,甚至宁可接受“穿女人衣”这样的奇耻大辱,也不敢再出城与诸葛亮野战,至于后人所称道的“千里请战”,貌似体现了司马懿的睿智,实则把曹睿和司马懿的“畏蜀如虎”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一对君臣,让坐拥九州之地的魏国“大国尊严”全无。很多人可能会说,在战争中采取“坚守不出”策略,这不是常有之事吗?这话不假,但问题在于,这一般是兵力较弱的一方才采取的战术,而司马懿10万兵力VS诸葛亮5万兵力,却采取了“龟缩战术”,这实在是军事史上一道奇葩的风景线。

  结语:由此以观之,诸葛亮北伐战果辉煌,曹魏损失惨重,并不是很多哗众取宠者所言“诸葛亮收获寥寥”、“曹魏不痛不痒”,此类观点的本质是“成王败寇”思想,其逻辑是,诸葛亮没能“克复中原”,所以肯定水平不咋地。实际上,这种逻辑是错误的,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地去分析,绝不能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6120.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