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王平为何舍弃曹操,而归顺弱小的刘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中,王平弃曹归刘,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徐晃,徐晃“背黑锅”了。
依据三国志记载,王平,字子均,汉化賨人,本来是益州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他小时候在外祖父何氏家中长大,所以也叫何平。公元215年九月,张郃将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等人迁往洛阳,王平也在其中,为代理校尉。因此,他刚开始当兵,却是曹操手下。
公元219年,蜀汉老将黄忠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曹军群龙无首。曹操不得不亲率大军,支援汉中前线,此时,王平就在其中。《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如下:
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
然而,汉中之战中,曹操大将夏侯渊被杀,曹操年事已高,士气低落,兵无斗志,众人都对能否重新夺回汉中没有信心。反观蜀汉刘备这边,挟斩杀敌方大将夏侯渊之威,士气高昂,人人都对这场战争充满了信心。他们认为曹操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对曹操没有了恐惧。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拼了命,也会夺取汉中的。
而汉中相对曹操来说,就是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在鏖战无果后,于是放弃了汉中,撤回长安。最后,此消彼长之下,刘备在倾尽全国之力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彻底占领了汉中。
这一战,曹操败了,王平可能被刘备俘虏,他本来就是巴西郡人士,遂投降了刘备。刘备正是用人之处,对于益州本地人的归顺,欣然接纳。从此,王平成为了蜀汉的大将,跟随诸葛亮多次伐魏,战功赫赫。尤其是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被杀后,王平镇守汉中,延续了魏延的“重门之策”。公元244年,王平以不满三万的兵力,在汉中击退了曹魏大将军曹爽的十万大军,令人刮目相看。
演义中,同样也是在夏侯渊被斩、赵云汉水大显神威后,曹操亲率大军从斜谷小路进军,夺取汉水。他令徐晃为先锋,熟知益州地理的王平为副先锋,到达汉水。两人因是否渡过汉水安营扎寨,争执起来。徐晃要渡过汉水,效仿韩信“背水一战”,一战破赵云、黄忠大军,而王平认为这样不妥,军队渡过汉水,万一需要撤退,那么窄的小桥,急切之间很难通过。
可惜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王平多次劝说,都无济于事,这和后来街亭王平劝说主帅马谡情形相差不多。被证明正确的王平都是副将,主将徐晃和马谡都不从他的正确意见,都遭到了惨败。不出王平所料,徐晃中了赵云和黄忠的埋伏,惨败而归,他“死战得脱”,回到营寨,责备王平道:“汝见吾军势将危,如何不救?”王平也振振有词,反驳道,如果他前去救徐晃,这个大寨也会丢了,我曾经劝你别去,你不听我的话,遭到这次惨败,怪谁呢。
徐晃大怒,想要杀了王平。王平气不过,当天夜里带着自己的本部人马,放了一把火,趁乱逃走,渡过汉水,来投赵云,随后见到主公刘备,说自己对汉水地理非常熟悉。刘备大喜,认为:“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他任命王平为偏将军,领乡导使。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王平尽言汉水地理。玄德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遂命王平为偏将军,领乡导使。
从以上叙述中可知,王平是被主将徐晃压制,屡次劝谏不听。最后,徐晃将自己的惨败,推卸给王平,还想杀了王平。徐晃逃回见到主公曹操,只是说王平反了,去降刘备了,对自己的过失只字未提。王平无奈,才弃曹归刘的弃曹归刘的。王平演义中,王平之所以弃曹归刘,责任在于徐晃,这有点“诬陷”徐晃了,他“背黑锅”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8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