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略中魏延是怎么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中,武将战死沙场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如关羽、颜良、文丑、典韦、孙坚等人,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不是被敌人杀死的,他是被自己人所杀的,他就是魏延。演义中,魏延刚归顺刘备时,就被诸葛亮猜忌,认为其脑后长有反骨,迟早会反叛。诸葛亮在临终前,安排马岱潜伏在魏延身边,在关键时刻给予其致命一击。
然而,在正史上,魏延被称之为蜀汉的“血肉长城”,受到长史杨仪的迫害而亡。世人读了这一段,不禁感慨魏延之死,乃是蜀汉“长城”之殇,令人潸然泪下。
魏延是最早跟随刘备入川作战的将领之一,他任劳任怨,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每次都是第一个突破敌人阵地,夺得头功的。尤其是汉中之战后,魏延因功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在庆功宴上,酒过三巡之后,汉中王刘备询问新上任的汉中太守魏延,汉中时益州门户,你打算怎么镇守汉中啊。
魏延思考一番后,起身向刘备行礼,回答道:“大王大可放心,我早已想好了汉中防守策略。我计划采用重门之策,层层设防,在外围多设置据点。如果曹操亲率全国之兵来袭,我保证能够守得住,最少守几个月没啥问题,如果曹操只是派一员上将带领十万大军来袭,我就可以解决了,不劳大王费心了。”
说实话,魏延的口气有点大,他目中无人,认为地大物博的中原无人,没人能够和其抗衡。此时的魏延,还是一个年轻将领,和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相比,差得太远了。
然而,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并没有说大话。在魏延坐镇汉中的十几年间,曹魏连汉中的大门也没攻破,为蜀汉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反观荆州,由于守将关羽盲目北伐,进退失据,遭到曹操和孙权两方夹攻,最终败走麦城,折戟临沮。
关羽个人生死事小,丢失荆州根据地事大。荆州丢失后,刘备集团陷于被动,导致诸葛亮五次北伐无功而返。而魏延镇守的汉中固若金汤,与关羽的荆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魏延是蜀汉真正的“长城”,是蜀汉与曹魏边境的“血肉长城”。
像魏延这样一个和平时期坐镇边疆,战争时期冲锋陷阵的大将,结局却令人潸然泪下。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大胆的“子午谷奇谋”,遭到了谨慎的诸葛亮的否决。魏延也没表示什么不满,该干嘛干嘛,继续为恢复汉室江山的事业奋斗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前锋。在蜀汉对曹魏大军取得一系列战果的情况下,丞相诸葛亮却病倒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在中军大帐的长史杨仪掌握了军事大权,这一点令魏延感到不安。原来魏延和杨仪素来不和,诸葛亮在世时,还勉强相处,现在丞相病逝,两人的矛盾全面爆发。
论军事造诣,和马谡一个级别的杨仪自然不是久经战阵的魏延敌手,论军队战斗力,魏延是诸葛亮病逝后数一数二的大将。如果魏延不考虑蜀军的火并消耗,和杨仪争权,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然而,魏延心慈手软了,他不想为了一己之私,造成蜀军的内耗。他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不想和杨仪火并。
据裴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将兵权托付给魏延。此时,魏延的死敌杨仪害怕魏延掌权后,公报私仇,加害自己,因此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他还号召费祎、王平、姜维、马岱等人发兵攻之。魏延从内心讲,不想和杨仪对战,所以只逃不战。而杨仪却不依不饶,派出大部队追杀魏延,赶到汉中,将蜀汉长城魏延斩杀。
《魏略》: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魏延被杀之后,杨仪还不放过其遗体,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还大骂道:“庸奴,看你还怎么作恶。”对于魏延之死,历史上好多名人都是报以同情心的,如元朝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