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

  古代的统治者一直注重农业发展,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到了唐朝,小麦已经逐渐取代粟米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流食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

  馄饨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面食,西汉文人扬雄曾在著作《方言》中写道:“饼谓之饨”“饼谓之托,或谓之馄”。古人认为它是一种密封的、没有七窍的包子,所以称其为“浑沌”,到后来才改名为“馄饨”的。在唐朝之前,馄饨与水饺的称呼并无任何区别,直到唐朝,两者的称呼才正式区分开来。

“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

  现如今,馄饨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先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煮熟即可。那么“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呢?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有这样一段详细记载:“刘禹锡煮樗根馄饨法:立秋前后,谓世多痢及腰痛,取樗根一大两,握捣筛,和面捻馄饨,如皂荚子大,清水煮。”说的是在立秋前后,百姓们比较容易发生痢疾以及腰痛之病,所以刘禹锡就根据樗根(香者名椿,臭者名樗。山樗名栲、虎目树、大眼桐。 气味 (白皮及根皮)苦、温、无毒。 主治 小儿疳疾。)的药用价值,将其捣碎后,与面混合捏成馄饨,大小要如同皂荚子一样,用清水煮熟食用。

  此外,在唐朝,还有一种最出名的馄饨,那就是“二十四气馄饨”。根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录》的记载,这种馄饨最常出现的场景是在烧尾宴上,它主要采用了二十四种蔬菜以及二十四种花色包法,并且还会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来摆盘: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

  不仅如此,唐朝在煮完馄饨之后,只需要过滤掉汤中的油脂,完全可以用来煮茶。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

  最后,照例再给大家附上一首关于馄饨的诗词,宋代·陈著《次韵前人食素馄饨》:庖手馄饨匪一朝,馔素多品此为高。薄施豆腻佐皮软,省著椒香防乳消。汤饼粗堪相伯仲,肉包那敢奏功劳。还方谨勿传方去,要使安贫无妄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8330.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