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郡国官学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详解其发展史

  郡国官学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汉代的郡国学校,是指以行政区划郡、国为范围的地方官学。蜀郡守文翁,对于创建郡国学有显著成就。 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简介

  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推行儒家的仁政之说,重视教化。他任蜀太守期间,为改变当地落后的风习(蛮夷风),选拔县郡小吏中的优秀之士,派遣京师,受业博士,学习儒经和汉代的律令,学成归蜀,从而引进了中原先进的文化。

  与此同时,文翁又在城都市创设官立学府(谓之学宫),收招生徒,免除他们的徭役,学成之后,授以重任。他还采取了各种诱奖进学的办法,取得相当的社会影响。

  文翁兴学,有显著的成就。此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为了统一全国的政治思想,他诏令全国:郡国皆立学校官。虽然郡国学未能普遍设立,但是,作为由朝廷统一管辖的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却由此而产生。

  郡国学校的建立。汉代的郡国学校,是指以行政区划郡、国为范围的地方官学。蜀郡守文翁,对于创建郡国学有显著成就。


  发展历程

  太学建立之后,郡国负有举荐博士弟子的职责,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之下,汉代的地方官学进一步发展起来。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由于王莽的提倡和主持,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汉代的郡国学才得以普遍设立,并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郡国学校的建制。汉代的地方官学与行政区划是相一致的,分别称为学、校、庠、序。由课程设置可知,学与校程度相当,有经师之设;庠与序程度相当,有《孝经》师之设,比学、校低一级。有的专家认为,学、校大致属于中学,庠、序大致属于小学。

  当然,这都不是今天所说的中、小学,只是就其教学程度的高低差别而言的。汉代地方学校的教官,其供奉相当于卒史。

  汉元帝时,由于郡国学有所发展,朝廷颁布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汉书·儒林传》)。说明郡国经师俸禄大约为百石,俸月为十六斛,享受中等官吏的待遇。汉代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地方学校的隶属关系,记载不详。郡文学多为学者名流担任。

  东汉还有文学祭酒(或学官祭酒)的职称。郡文学增进地方教育的事迹,史籍亦有记载。汉代郡文学,有可能为兼管地方文教的行政长官,这一建制延续到三国清代学者黄本骥在《历代官职表》中标示:西汉的郡文学和东汉的文学祭酒,相当于后世的府儒学教授,官居校、学经师之上,看来也是教学与行政兼管。乡的《孝经》师则隶属于司隶校尉(《后汉书·百官四》)。

  平帝时,由于王莽的提倡,在郡国又设立了专门教育皇亲宗室的宗师,尊称为宗卿师.东汉时期,郡国学设置比较普遍,边陲辟壤都建了学校,例如西北的武威、东北的辽东、西南的九真(即今越南河内以南)等地都设立了郡国学。这在古代社会,是件很了不起的大事,说明汉代统治阶级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

  郡国学校以社会教化为宗旨,这鲜明地体现在各地立学设教的目的。

  例如文翁,是为了改变蜀地辟陋有蛮夷风的状况才在蜀地兴学的。再如丹阳太守李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后汉书·李忠传》)。宋均任辰阳长时,为了改变当地信鬼神的陋习而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后汉书·宋均传》)。

  郡国学是这样,庠序之教更是这样,《孝经》师和乡三老都致力于一乡的教化。地方学校既讲教化,因此特别重礼行礼。我国古代学校祭祀孔子即由此而兴。据史书记载,一些郡守都曾令文学、校官、诸生演习礼容,借以引导地方的礼仪教化。

  致使汉代的地方学校都有春秋飨射文礼和升降揖让之仪,成为朝廷推行社会教化的基地。这在当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除行礼之外,汉代的地方学校也学习经书。郡太守有的延请名师教授生徒,有的则亲自授徒讲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也有考问经学,根据成绩优劣,斟酌授官的事。应当提到的是,在韩延寿的主持下,郡国之学还有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后汉书·文苑列传》)。由此可知,汉代的地方学校,尚属草创阶段,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办学以推行道德教化为主,学习儒经,注重礼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9293.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