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为何在托孤时,让李严统中外军事,李严又为何遭到被废的下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对三国历史熟悉的朋友,都知道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后人作为君臣相知的典范。刘备在临去世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能够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他的才能不足以担负皇帝的责任,你就替代他做成都的主人。诸葛亮听了之后,对刘备表示自己一定会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刘备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并且让刘禅兄弟以对待父亲的态度对待诸葛亮。
我们看这段历史,一般都被刘备和诸葛亮的举动所感动。但是,我们一般不注意的是,在刘备的遗诏里,托孤大臣并非仅仅诸葛亮一人,和诸葛亮一同接受遗诏辅佐刘禅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李严。在遗诏中,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那么,既然刘备那么信任诸葛亮,他为什么又任命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并且还统管军权呢?
一、才能出众的李严。
刘备任命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而且还主管军事,当然是因为李严的才能出众。李严曾经在刘表、刘璋的手下任职,都获得了拥有才干的称誉。在刘备夺取西川的时候,李严身为成都令,他奉命率军在绵竹阻击刘备,可是李严却不战投降了刘备,刘备封李严为裨将军。在刘备夺取西川之后,李严又被刘备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李严在地方任职的这一段时间里,不但显露了他的政治才能,也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他在平定马秦、高胜的叛乱时,面对几万叛军,李严仅仅率领几千郡中的民兵就消灭了他们。在面对高定的侵犯,李严又亲自率军击败了他。从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到李严的军事才能。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了大批的军政人才,在撤回永安后,他在剩下的这些人员中,选中了李严。他召李严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实际上当时刘备体弱多病,他是委任李严来承担对抗东吴入侵的任务。李严也不负众望,阻止了东吴的攻势,保证了蜀汉东吴的安全。正是李严拥有出众的军事能力,刘备才在遗诏中将军权交给李严,让他统中外军事。同时为了东线的安全,让李严留镇永安。
而且仅仅从军事才能来说,诸葛亮长于治国理政,军事方面是他比较欠缺的地方。刘备对诸葛亮的这个特点十分清楚,所以对他任用的时候,主要是用他的长处,在治国和外交上倚重于诸葛亮。在对外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刘备一般亲自出马,带着庞统、法正、黄权这些谋士,而将诸葛亮留在后方,保证后方的稳定,前线的后勤供应。
在刘备去世时,他针对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短板,特意任命李严来帮助他。如果发生军事行动,李严在前线指挥作战,诸葛亮坐镇后方保证供给。这样,蜀汉的形势可能会好得多。
二、刘备对蜀汉政权的考虑。
刘备任命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主管军事,不仅仅是对李严的军事才干的看重,这中间也有着有着刘备对蜀汉政权的通盘考虑。在这种任命中,充分体现出了刘备高超的政治手腕。
首先,从人事派别搭配上来说。在当时,诸葛亮作为荆州派人士的领袖,在蜀汉政权中,自然要重用荆州派的人士。而李严和各个派别的关系,则比诸葛亮要好得多。李严的出身可以算是荆州人士,他在刘表的手下任职,直到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才投靠了刘璋。
而李严在刘璋手下任职期间,和刘璋的部下关系很好。比如对于孟达这个刘璋的老部下,李严在拉拢他回归的事上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李严在给孟达的信件中就写道,说自己和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的重托,由于责任重大,希望孟达能够回来帮助自己,“思得良伴”。
我们可以想到,如果诸葛亮和李严能够精诚合作,那么以两人的组合,就能够团结住蜀汉的绝大多数的人员。益州本土的人员,有李严做代言人,也能够对蜀汉政权更有认同感。有了益州本土派的全力支持,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刘禅投降的悲剧发生。当时刘禅虽然还拥有一定的实力,可就是因为以谯周为首的本土派拒绝抵抗,才无可奈何地投降的。
第二点就是维持蜀汉的军政平衡。虽然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口口声声说让诸葛亮自取,可是作为一世枭雄,怎么可能会将自己奋斗一生的成果拱手送人呢?任命李严掌管军事就是刘备的一个预防措施。
诸葛亮被刘备委以重任,将所有的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处理,并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但是,这样一来,诸葛亮的权力就过于集中了。虽然诸葛亮在托孤时承诺要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但是在君主眼中,这些诺言只是诺言。比如后来的司马懿和曹睿关系密切,也接受托孤重任,依然篡夺了曹魏的政权。
因此,刘备对死后的蜀汉政权的权力进行了搭配。为了以防万一,刘备亲自指定李严统中外军事,并且留镇永安。在防备东吴进攻的名义下,刘备将最后的精锐军队留给了李严。李严留镇永安,脱离在成都之外,假如诸葛亮真的要成为成都之主,那么他就要面对李严的军队。而且李严的手下,都是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军队,如果李严怀有二心,这些人也不会听从李严的命令的。
这样,留在成都的诸葛亮和留在永安的李严,就成为了互相依存,又互相牵制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和李严都无法心存二心。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刘备的帝王心术。
三、李严失败的原因。
但是,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李严最后的下场很可悲。他被诸葛亮弹劾,结果被剥夺职务,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安置。在诸葛亮死后,李严因为见自己起复无望,也愤懑发病而死。那么,文武全才的李严,刘备的托孤大臣,怎么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那个“统中外军事”的任命上。李严在刘备去世的时候,掌握了刘备剩下的大部分精锐军队。他对内安抚百姓,对外抵抗东吴,当得上统内外军事的名义。可是,诸葛亮回到成都后,形势就一天天的发生了变化。
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的时候,就派诸葛亮在成都开设军营,训练新军。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又训练出了十万人马。可是,诸葛亮对于这支人马的军权,却死死抓在手中,不容他人染指。按理说,李严负责军事,蜀汉所有的军队都应该归他指挥。可是,实际上李严手中只有刘备指派给他的那些人马。而蜀汉其他的军队,李严根本无权指挥。
再加上当时东吴和蜀汉的关系缓和,双方再次结盟,李严在东线实际上处于无所事事的状况。而诸葛亮以丞相之身,率领蜀军南征蛮中,北伐曹魏。这一切,自然引起了本该指挥这些军事行动的李严不满。
不过诸葛亮根本就不理睬李严的态度,经过几次北伐的失败,他为了集中力量,又将目光盯上了李严手下的那支军队身上。李严的手下的军队数量虽然比诸葛亮的军队数量少,但那是蜀军的精华,战斗力是诸葛亮的军队不可比拟的。诸葛亮的这个举动,更是引起了李严的反对,他和诸葛亮讨价还价,就是不动。直到诸葛亮让李严的儿子接管李严的权力,这才让李严率领二万精锐进入汉中。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李严负责后勤运输。在这场战役中,由于遭遇了长时间的降雨气候,运粮工作无法完成。李严将困难告诉诸葛亮,要求诸葛亮退兵。可是诸葛亮退兵之后,李严却想推卸自己运粮不利的责任,说粮草充足,不明白诸葛亮为何退兵,还向刘禅上表,说诸葛亮的假装撤退,想以此诱敌交战。当然,这一切都被手里握着李严书信证据的诸葛亮拆穿。李严不得不认罪,落得个削职流放的下场。
我们看李严最后的遭遇,就感到这里面大有文章。李严最后为何要那么害怕运粮不利的责任,按理说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不可抵抗力造成的过失,与李严何干?李严的这番做作,反而给了诸葛亮制裁他的口实。这简直让旁人看了,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军权。李严要夺回遗诏中赋予他的统中外军事的军权,而诸葛亮不但不给,还要夺取李严手中的军队,将所有的军权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在这场争夺中,李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败下阵来。
其实,李严的下场是咎由自取。这一结果,刘备早在去世的时候就预见到了。因为李严的军事能力虽强,可是政治能力要比诸葛亮相差甚远。如果李严到诸葛亮的手下任职,如果他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马上就会被诸葛亮轻易除掉。
因此,刘备才给李严重兵,并且让他留镇永安,不去成都。这实际上一方面是让李严能够保护蜀汉政权,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李严自己。可是李严利令智昏,经不起诸葛亮的诱惑,忘记了刘备的嘱托,率领军队来到汉中,成了诸葛亮的网中之鱼。他自己被废,他的二万精锐也成为了诸葛亮的囊中之物。幸亏诸葛亮没有谋篡之心,如果蜀汉政权被颠覆,李严就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结语:
在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时,将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二人。诸葛亮负责全部的政务,而军权却是交给了副手李严,任命他为中都护,统中外军事,留镇永安。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刘备的政治手腕。
他看重李严的军事能力,让他补充诸葛亮的弱项。并且利用李严的人脉,笼络益州本土的人士,维持蜀汉各派别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在诸葛亮大权在握的情况下,让李严率领一支重兵留镇永安,脱离诸葛亮的控制之外,防止万一的意外发生。可以说,李严身上承担着蜀汉各方面的平衡重任。
可是,李严最后还是辜负了刘备的重托。他最终没有能够经受住利益和寂寞的考验,忘记了刘备的嘱托。他脱离了永安,将自己和手下的两万精锐投入了汉中。最终,他因为推卸责任的罪名被削职为民流放,他的那两万军队也被诸葛亮收编。他的这种下场,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