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马谡又犯下了什么样的罪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除了街亭兵败追责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马谡作为蜀军守街亭的主将,打了败仗。这一仗后,诸葛亮由于前无所据,只得被迫退回汉中。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此黯然收场。在战后,诸葛亮为了平息众怒,挥泪斩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马谡又犯下了什么样的罪名呢?

  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隐痛。在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戎马生涯中,这一仗是他最大的败仗。按照诸葛亮的布置,这一仗是不应该失败的。即便是失败,也不应该失败得这么惨。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马谡。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开局打得十分顺利。这是因为刘备去世后,曹魏方面认为蜀汉没有名将,对蜀汉十分轻视。诸葛亮出兵祁山,号令严整,军容整齐,给了没有任何准备的敌人以极大的震撼。曹魏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叛降了诸葛亮,一时间诸葛亮声威大震

  由于诸葛亮选择的战场在陇上,这给曹魏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曹魏派出援军,就必须千里迢迢去赴援。诸葛亮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以逸待劳,占有主场的优势,这对魏军极端不利。但是如果不派援军,曹魏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诸葛亮将陇上收入囊中。当时的陇西郡守将就对蜀军说,如果一个月内曹魏的援军不能赶到,就投降蜀汉。曹魏君臣经过商议,最终曹睿决定派出援军。

  曹魏的援军是由张郃率领的中央机动兵团。这支军队是曹魏最精锐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混编有步兵的部队。它的指挥官张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可以说,这支军队有着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穿过了没有设防的关陇道,来到了街亭面前。

  诸葛亮已经在街亭做好了战斗准备,他派出前锋部队在这里阻击张郃,自己则率领主力在不远的西城,作为街亭的后盾。防守街亭的蜀军指挥官就是马谡。诸葛亮派马谡防守街亭,是违背大家的意愿的。当时的蜀军认为,街亭应该派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将去防守,但是诸葛亮不听大家的意见,选择了马谡。

  结果马谡到了街亭前线,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他连部下王平的多次劝谏也不理睬,不防守街亭固有的城寨,将军队拉上了南山。当张郃率军到来后,经过侦察,发现了南山蜀军的弱点,那就是山上无水。于是张郃派兵切断了蜀军的汲水之道,使得山上的蜀军由于干渴发生了动摇。在随后的攻击中,蜀军发生了崩溃,遭受了惨败。

  因为这次败仗,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为此自贬三等,还处罚了大批人员。作为败仗的主要责任人,马谡首当其冲,被诸葛亮挥泪斩杀。

  二、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原因。

  我们从马谡守街亭的前后过程来看,在大家的眼中,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是一种不太公正的举动。这是因为街亭的得失直接决定着这一次北伐的成败,马谡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却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大家都认为街亭的守将应该从魏延、吴懿这些人中间去选。

  后人有为诸葛亮辩解的,说诸葛亮是信任马谡的才干,在这场决战中,他要让马谡勇挑重担。可是,我们如果从大家的看法中,可以感觉到一丝端倪。那就是如果任用魏延去守街亭,还可以说诸葛亮把马谡当作魏延一流的人物。

  但是大家认为吴懿也是能够守住街亭的将领,这就值得商榷了。这是因为吴懿此人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主要是因为妹妹当了刘备的皇后。此人没有在军事上有很高的造诣,唯一的优点就是久经战阵,沉稳持重。在魏延死后,他接替魏延镇守汉中,险些遭受司马懿的攻击。

  从这方面来看,大家普遍认为守街亭并非难事。只要有个有一定经验的老将就能够万无一失。那么,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就不是让他勇挑重担,反而有故意让马谡占有功劳的意味。其实,现实也就是如此。

  在当时,张郃来到街亭的时候,处境十分威胁。他的面前有着蜀军阻击,而背后则是刚刚通过的险峻的关陇道。张郃千里赴援,根本就不可能携带大批的辎重和重型的攻城设备。这样,他面对据守街亭城寨的蜀军,将会是束手无策。

  如果张郃被街亭据点缠住,他的粮草又无法得到补充,就会陷入绝境。进,不能占领街亭。退,背后是艰险的关陇道,无法顺利撤退。如果西城的诸葛亮再率领蜀军主力攻击,张郃很可能会遭到惨败。我们可以想见,守住街亭并不难。而如果接下来取得了歼灭张郃的胜利,这位守街亭的将领将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

  因此,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将这个比较简单而收获巨大的任务交给他,是有着一定的私心的。这是因为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诸葛亮和马谡谈论军国大事,能够谈到很晚。马谡对诸葛亮十分尊重,把他当作父辈一般。而诸葛亮器重马谡,认为他是当世之英才。所以,诸葛亮对马谡有栽培提拔之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想要破除刘备对马谡评价的影响。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专门提醒刘备,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并不认可刘备的评价,但是这个评价也给马谡带来了心理阴影。在街亭之战中,他将军队拉上南山,就有在南山借助山势歼灭张郃的打算。他想要用奇功来证明自己,可是弄巧成拙,反而遭受了惨败。可见刘备的评价给他造成的负面影响。

  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也有让马谡通过战功破除阴影的因素。可以说,诸葛亮任用马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私情。但是,完全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马谡真的是刘备所说的言过其实之徒,他指挥错误,本来十分简单容易的任务,被他搞得颠三倒四,造成了街亭之战的惨败。

  三、诸葛亮斩马谡的原因。

  对于马谡的死,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做法都颇有微词。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由于没有实战经验而失败,诸葛亮斩杀马谡是为了推卸责任。另一种说法是,马谡虽然战败,但是罪不至死,诸葛亮是自己消灭自己的人才,得不偿失。

  我们如果公平的看这些说法,会发现它们都有偏颇之处。我们看第一种说法,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确实有着栽培马谡的心理。但是,马谡的失败则是因为他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部署造成的。这完全是马谡咎由自取,与诸葛亮并没有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作战,是不会遭到惨败的。在街亭之战尾声时,王平仅仅带领一千军马,就阻止了张郃的追击。由此可见,即便是马谡战败,如果部署那么慌乱,蜀军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

  在第一次北伐结束后,诸葛亮对失败的责任进行了追究。诸葛亮自己自贬三等,降为右将军,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马谡当时率领的部队中,他的部下将军张休、李盛被诸葛亮诛杀,将军黄袭等人的军权被剥夺,唯有王平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得到诸葛亮的提拔。我们从诸葛亮在战后,对自己和失败责任人的处罚,可以看到诸葛亮推卸责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马谡作为一军的统帅,打了败仗。由于他的身份地位,处罚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一些。比如赵云也在斜谷打了败仗,诸葛亮也没有杀他,只是贬官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谡也可以不杀。

  在当时,蒋琬对诸葛亮杀马谡的决定也提出了异议。蒋琬是从惜才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蒋琬认为马谡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应该留下他戴罪立功,继续为蜀汉效力。后人在评价这件事的时候,也和蒋琬的意见相同。他们认为诸葛亮统治下的蜀汉本来就地狭民少,人才匮乏。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杀掉像马谡这样的有用之才,这是不明智的。

  可是,大家只是看到了马谡打败仗的事实,却忽视了他逃避责任的事实。在街亭之战失败后,马谡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那就是他不敢回到诸葛亮的大营,而是私自逃回了蜀中。直到诸葛亮回师,才将马谡抓了回来。这件事犯了诸葛亮的大忌,是他一定要杀马谡的原因。

  在《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行事风格有一个评价,那就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在这个评价中,马谡的所作所为,正好触犯了诸葛亮做事的底线。

  对比于赵云,他虽然也打了败仗,但是赵云勇于承担责任,上书要求贬官,诸葛亮最后除了贬赵云的官职,也没有在其他方面再处罚他。我们可以想见,如果马谡敢于承担责任,向诸葛亮认罪,诸葛亮还可以对他网开一面。可是马谡私自逃亡,就把自己推上了死路。

  马谡打了败仗,却不敢承担责任,临阵脱逃,这不但引起了公愤,也触碰了诸葛亮的底线。诸葛亮因此只有杀掉马谡以平民愤。为此,诸葛亮还处分了马谡的好友,对马谡逃亡知情不报的向朗。诸葛亮将向朗免官,送回成都。我们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马谡逃亡这件事的气愤程度。

  结语: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派马谡去守街亭。这个任务完成难度不高,但是战功却是很大。虽然诸葛亮有培养栽培马谡的意图,想要为蜀汉造就一位人才。但是,由于诸葛亮与马谡的私交,难免会让人有任人唯亲的看法。

  马谡在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尊重法律,挥泪斩杀了马谡。这里面有着马谡战败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马谡为了逃避责任,私自逃亡。这种行为引起了蜀军上下的义愤。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挥泪斩马谡,来平息民愤,振作士气。在诸葛亮的激励下,蜀军在短时间里恢复了战斗力,再次投入到北伐中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9404.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