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和袁绍对奉迎汉献帝的决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的历史上,曹操奉迎汉献帝的举动,是他政治上出色的一招。曹操将汉献帝奉迎到自己的领地,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在此之后,他以汉献帝的大义名分,号令群雄。这让他得到了很多心怀汉室之人的帮助,使得他由弱变强。那么,曹操是如何走出这一步的,为何其他的政治集团没有这样做呢?
一、曹操奉迎汉献帝的经过。
曹操奉迎汉献帝也是有着一个过程的。当年诸侯联军讨伐董卓,使得董卓烧毁洛阳,挟持汉献帝前往长安。诸侯联军解散后,就开始了相互争夺。关东地区烽烟四起,战乱频发。
在这个时期,是曹操发展势力的时期。由于曹操所处的兖州是一块四战之地,在群雄的包围之中。曹操在创业的时期,多次遭到挫折。最困难的时候,只剩下兖州的三座城池。不过,经过曹操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他的势力转危为安。
等到汉献帝从关中来到洛阳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稳定的程度。他的势力虽然对比北方的袁绍还是远远不足,但是已经稳定下来,能够压制周围的势力。在拥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后,曹操就开始考虑下一步的战略。
汉献帝从关中的到来,正好给曹操创造了机会。在此时,汉献帝的朝廷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在史书上记载,当时汉献帝手下的臣子,从尚书郎以下都要自己去野外采摘野麦活命。有的人饿死在墙壁之间,有的人被兵士所杀。
在这个时候,汉献帝得不到任何势力的支持。为此,汉献帝甚至向吕布求援。吕布由于实力不济,只得向汉献帝上表致歉。即便如此,汉献帝还是嘉奖了吕布的恭顺态度。就在汉献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曹操向汉献帝伸出了援手。
曹操在与部下讨论后,率领部下来到洛阳。他在朝见汉献帝后,又将汉献帝接到许都。自此,汉献帝和他的朝廷就落入曹操的掌控之中。曹操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义,在后来的战争中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
二、曹操奉迎汉献帝时内部的分歧。
在历史记载中,我们没有看到曹操的手下对奉迎汉献帝的反对意见。在当时,曹操的手下主要的谋士是荀彧。至于说后来的那些著名谋士,比如荀攸、贾诩、郭嘉、程昱、董昭等人,还没有进入曹操的阵营。因此,在奉迎汉献帝的时候,自然没有他们的意见。
唯一例外的就是董昭。他作为汉献帝的使者,在中间穿针引线,肯定是参与了此事。而且后来在将汉献帝转移到许都时,董昭出了大力,这使得曹操能够直接控制汉献帝。从这些方面的表现来看,董昭是肯定赞成奉迎汉献帝无疑的。
那么,曹操阵营中,对于奉迎汉献帝就没有反对意见了吗?也并非如此。在当时,也有人对奉迎汉献帝提出异议,不过矛盾点并不是在是否迎接汉献帝的问题上,而是在于如何奉迎汉献帝的问题上。在《荀彧传》中写道: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
我们从这段记载中就可以看到,提出奉迎汉献帝的人是曹操,正是他想要奉迎汉献帝来许都。而他的部下中有人对奉迎汉献帝心怀疑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曹操自身的实力不足。这是因为当时山东的各方势力还没有平定,曹操的根据地并不稳固。
同时,汉献帝从关中迁到洛阳,身边有着韩暹、杨奉这些势力,他们与北方的张杨联合,曹操要是与他们兵戎相见,很难立刻制服他们。如果这些人从中作梗,想要奉迎汉献帝是不容易的。
这个时候,荀彧发挥了他的远见卓识。他对曹操劝说道,说曹操素有匡扶汉室的心思,如今汉献帝来到洛阳,让天下的义士有扶助汉室之心,百姓有感怀旧情之哀。在这个时候,曹操如果奉迎汉献帝,顺从百姓的民望,是大顺之举,以朝廷的公正制服雄杰,是大略之举,扶持大义招揽英才,是大德之举。有这些名义,韩暹、杨奉肯定不能从中作梗。如果不赶快当机立断,时间一久,怕其他的势力捷足先登,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荀彧对曹操的这番话,实际上是为曹操解除了后顾之忧。他将奉迎汉献帝的巨大政治利益说得很明白,而将奉迎汉献帝时,韩暹、杨奉不敢作梗的原因也说得很明白。这促使曹操下定了决心,出兵洛阳,奉迎了汉献帝。
不过,曹操奉迎汉献帝是有着自己的目的。他在奉迎汉献帝之后,就拥有了假节钺,录尚书事的权力和职位。这样,曹操就把汉献帝朝廷的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事实证明,荀彧幻想的曹操匡扶汉室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是曹操真正的目的。
三、错失先机的袁绍。
其实,在当时最大的势力是袁绍。汉献帝在到达洛阳后,将主要的希望还是放在了袁绍的身上。袁绍出身是汉朝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是联军的盟主。在当时,袁绍已经占有河北的大片土地,成为北方最强的势力。可以说,如果袁绍要奉迎汉献帝的话,曹操是不可能阻挡的。
因此,荀彧所说的如果曹操犹豫不决,会被其他势力捷足先登的话里所指的势力,就是袁绍。但是,袁绍却对汉献帝没有任何动作。难道说,手下人才济济的袁绍,居然没有人看到奉迎汉献帝这个机会吗?
当然有的。在当时,袁绍的手下对奉迎汉献帝这件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袁绍的手下分为两派,以沮授为首的是奉迎派,以郭图、淳于琼为首的一派为不奉迎派。沮授劝说袁绍的说辞与荀彧劝说曹操的说辞基本差不多。
沮授对袁绍说,你的祖上一直担任汉朝的中央重臣,一直以忠义著称。现在汉献帝的处境困难,需要诸侯辅佐。我们的根据地已经趋于稳固,实力雄厚。向西出兵奉迎汉献帝,在邺城建立宫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积聚兵力来讨伐不听从的敌人,谁能够与我们为敌?
而郭图、淳于琼则劝说袁绍说,汉室经过长期的战乱,早就失去了威望,今天我们想要重新振兴它,难道不是一件难事吗?现在天下英雄竞起,想要替代汉室的人大有人在。今天我们奉迎了汉献帝,以后要做什么事情,就要向汉献帝请示。如果听从汉献帝的指示,就让我们失去了权势,如果不听从的话就会得到个违抗命令的罪名。所以说,奉迎汉献帝并不妥当。
袁绍本来想听从沮授的建议,奉迎汉献帝,但是一听郭图、淳于琼的意见,就又改变了主意。虽然沮授据理力争,还说出了荀彧曾经对曹操说的话,如果不早作决断,会让其他势力抢先下手。袁绍考虑到汉献帝的登基不是自己的意见,最终还是拒绝了沮授的建议,没有派兵去奉迎汉献帝,让曹操捷足先登了。
四、曹操与袁绍的差别。
我们从曹操和袁绍对待奉迎汉献帝这件事的决断,就能够感觉到两个人的差别。荀彧对曹操的谏言与沮授对袁绍的谏言基本相同,可是两人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行动。也是从奉迎汉献帝起,双方的实力开始默默发生着转变。
其实,双方采取不同的行动,与他们对天下形势判断有关,也与他们对待汉室的态度有关。当时,曹操的实力远不如袁绍,而且他的根据地还不稳固,处于战乱状态。曹操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完全没有必要去奉迎汉献帝。因为曹操的实力有限,出兵奉迎汉献帝,可能连韩暹、杨奉都打不过。去奉迎汉献帝的过程,很可能是一种冒险行动,遭到意外的损失。同时迎来汉献帝,等于为他请来了一个上司,在行动上就要受到一定的束缚。
袁绍放弃奉迎汉献帝的主要原因,不是实力、控制区稳固方面的问题,而是不愿意接受汉献帝的束缚。这代表了袁绍的政治野心,他早就想要代汉自立。他在事业开端的时候,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且由于他“四世三公”的家世,部下也汇集了大批的汉室同情者。如果他将汉献帝迎到自己那里,很可能会引起部下心理的变动。因此,他才会放弃奉迎汉献帝。
可是,曹操奉迎汉献帝的行动,给袁绍上了一课。曹操并非没有野心,但是他对此处理得很好。他一方面将汉献帝奉迎到自己的控制区,给予优厚的待遇。同时,另一方面曹操立刻拥有了假节钺,录尚书事的职权,掌握了汉献帝朝廷的文武大权。汉献帝就此成为了曹操的一块政治招牌,在对外战争中让曹操占尽了便宜。
袁绍就是如此,他经常收到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达的指示。直到这个时候,袁绍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当年如果他抢先出兵奉迎汉献帝的话,曹操是无论如何不敢和他争夺的。可是事已至此,一切都已经晚了。在此后,直到官渡之战,袁绍都在为他的错误付出着代价。
结语:
曹操奉迎汉献帝的时候,他的集团中对此没有太多的反对意见,提出异议的人主要是对奉迎汉献帝行动本身有疑虑。在荀彧的劝说下,曹操下定决心奉迎了汉献帝,拥有了大义的名分,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势。
而袁绍则因为怀有自立之心,不愿意去帮助汉献帝,想让他和他的朝廷自生自灭。因此,他错失了奉迎汉献帝的机会,让曹操捷足先登。此后,袁绍发现自己的错误,但也为时已晚。当曹操当了大将军的时候,袁绍忍无可忍地发了脾气。曹操为了不过早触怒袁绍,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
但是,这一点也改变不了袁绍的政治颓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官渡之战。在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时,就有不少部下认为不该攻打曹操和他背后的汉献帝朝廷。这使得袁绍在发动战争前进行了人事调整,引起了军心的混乱。这一点,严重影响了战争的结局。可以说,袁绍的失败,曹操的成功,在奉迎汉献帝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9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