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敦煌壁画中用到的西域晕染法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我国绘画起初不事晕染,战国时代开始在人物顶部饰以红点。两汉时代才在人物面部两颊晕染红色,以表现面部的色泽,但立体感不强。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处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尔隆起和明亮。这种传自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为之一变,出现了一面受光的晕染。
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地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至唐而达到极盛。正如画史上评吴进子的壁画时所说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道子之画如塑然”。所以段成式赞叹吴进子的画是“风云将逗人,鬼神若脱壁。”这样的形象,在敦煌壁画里比比皆是。这种新的晕染法,促使壁画的写实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敦煌壁画受到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壁画中对于线条的运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线条在绘画中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表现形式,简单的线条可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形象,对于造型的塑造尤为重要。敦煌壁画吸收了传统中国的审美价值,以飘逸雍容作为造型创作的主要风格,通过线条的简单勾勒在静态的画作中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动静相和使得敦煌壁画既具有艺术感,同时具有一定的生命感。
而敦煌壁画在色彩上则融合了西方的表现艺术。不同于中国的水墨绘画,亦或是唐朝之前盛行的绘画风格,敦煌壁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丰富,通过色彩的晕染对人物的造型进行更深一步的描绘。工业重笔的勾线、填色、晕染使得在简单的人物造型上更增添层次感与朦胧感,符合了佛教文化中宗教带有的神秘色彩,帮助敦煌壁画形成独特的艺术生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9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