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周瑜鲁肃,都为自己阵营提出了发展战略,谁的战略更高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战略。蜀汉的战略是诸葛亮制订的《隆中对》,而东吴的战略则有周瑜的“天下二分计”和鲁肃的《榻上问策》。这些战略都在各自的势力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些战略中,谁的战略更高明呢?
一、诸葛亮、周瑜、鲁肃各自的战略。
诸葛亮的《隆中对》早就家喻户晓。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为他献上了《隆中对》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是北抗曹操,东和孙权,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先跨有荆益,然后进行战略休整,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一旦时机成熟后,刘备的军队兵分两路进行北伐。一路由一员上将率领自荆州出发,攻打宛洛一带。另一路由刘备亲自指挥,出兵秦川。在这两路军队的夹击下,就能够消灭曹魏政权,实现刘备匡扶汉室,重建汉室江山的理想。
周瑜的“天下二分计”中并没有刘备集团的位置。在周瑜的战略中,东吴的主要对手就是曹操。周瑜主张看曹操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战略,如果曹操要对东吴发动军事行动,就旗帜鲜明地和他对抗,直至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个战略在周瑜活着的时候,一直是东吴的指导性战略。
而鲁肃的《榻上问策》则是他和孙权刚刚见面之后,在一次饮宴中的交谈。在这次交谈中,鲁肃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为孙权谋划了自己的发展战略。鲁肃先是分析天下的形势,认为曹操不可能很快除掉,汉室也不可能复兴。因此他建议孙权先攻打荆州,占领全部长江防线,然后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
二、三个战略在现实中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后,对刘备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备在曹操南下,刘琮投降后,遭受了长坂坡的惨败。即便如此,刘备依然没有放弃《隆中对》的战略。他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军,并夺取了荆州的江南四郡,以此发展自己的实力。
在此后,刘备又向孙权借来了南郡。以此为跳板,刘备又进军益州,夺取了益州。在此后,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曹操,占领汉中,实现了他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但是在刘备转入战略休整的时候,关羽在荆州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一战中,关羽虽然在初期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但是由于遭到孙权的偷袭,关羽被东吴擒杀,荆州丢失。至此,《隆中对》的战略遭到了破产。
东吴的两个战略,则是以军事统帅的不同有着改变的。在前期周瑜担任东吴统帅的时候,是按照他的“天下二分”的战略行事的。在曹操威逼孙权送儿子做人质的时候,明确表明自己的反对意见,不惜和曹操兵戎相见。
在赤壁之战前,在以张昭为首的大批人员要求迎降曹操的时候,周瑜再次挺身而出,反对投降曹操。他主动请缨,要求只要五万人马就保证破曹。在孙权给了他三万人马后,周瑜就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用火攻击败了曹操。
至于说刘备的势力,周瑜根本就没有放在眼中。他对刘备势力的态度就是分化瓦解,吞并为己用。在赤壁之战中,他对刘备的态度让刘备羞愧不已。在刘备前往东吴的时候,周瑜向孙权写信,建议扣押刘备,自己则趁机吞并刘备的部下。多年后刘备得知周瑜的这个建议,依然感到后怕。
在各个势力陷入僵局的时候,周瑜向孙权建议夺取益州和汉中。他建议自己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攻打益州和汉中,然后留下孙瑜守蜀,结好马超,自己回荆州攻打襄阳。虽然这个计划遭到刘备的极力反对,周瑜照样出兵益州。只是因为周瑜在进军的途中病逝,才使得这次行动中止。
鲁肃的《榻上问策》提出来很早,可是实行的很晚。直到周瑜去世后,这个战略还没能实行。这是因为鲁肃提出这个战略时,还没有刘备势力这个因素在内。在周瑜去世后,刘备占据荆州,成为了实施这个战略的最大阻碍。
鲁肃本人是联盟派的主要代表,他以维护孙刘联盟为己任,极力稳固联盟,集中两者的力量共同对抗曹操。在他的斡旋下,孙权还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的实力逐渐增长,对实现《榻上问策》战略有了坚定的信心。
为了实现《榻上问策》,孙权开始与刘备产生了隔阂。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就向刘备索要荆州,在遭到拒绝后,不惜与刘备兵戎相见,发生了湘水之争。在鲁肃去世后,孙权和接替鲁肃的吕蒙一拍即合,决定武力夺回荆州。
他们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方空虚的机会,出兵袭取了荆州,实现了《榻上问对》的“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计划。不过这样的行动,使得蜀吴陷入战争,双方打得两败俱伤。两者与坐山观虎斗的曹魏,实力差距越来越大。这使得孙权最后虽然建号帝王,可是北向以图天下的理想再也无法实现了。
三、三个战略的高下之分。
我们看三个战略的实行,会发现战略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的只是战略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实施是否有效果。从这个方面来看,按照实施的难度来说,《隆中对》最难,《榻上问策》次之,“天下二分”之计最为简便易行。
周瑜的“天下二分”战略是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和东吴的实力实行的。周瑜的军事能力很强,他率领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后,曹操对此评价说“孤不羞走”,认为周瑜的军事能力确有过人之处,自己的失败没有什么难为情的。
而周瑜夺取赤壁之战的基础是孙权交给他的三万精兵,按照周瑜的计算,东吴至少可以出动五万精兵。这些精兵是东吴多年积攒的实力,他们来自当时最出名的精兵之所扬州。正是有了这些精兵,才让周瑜有了争夺天下的底气。
周瑜在世的时候,由于他的军事能力和精锐部下,使得他的心中根本没有三分天下的概念。他对于刘备势力根本不屑一顾,出兵益州的时候根本不理会刘备的反对。如果周瑜不是在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按照他的战略计划夺取益州、汉中,从荆州向襄阳发动北伐,整个三国形势将会是另一个模样了。
鲁肃的《榻上问策》比周瑜复杂一些,如果按照步骤来看,这个战略分成两步。它的第一个步骤先要夺取长江上游的荆州,建立以长江为依托的防线,第二个步骤则是建立自己的政权,向北争夺天下。我们看这个战略的实施,实际上只实现了第一个步骤,并没有实现第二个步骤。
这是因为鲁肃在提出这个战略时,也没有考虑刘备集团的因素。而鲁肃与周瑜不同,他并没有周瑜那样的军事能力。因此,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权和刘备长期悬而未决。最终,孙权武力夺取了荆州,但是这也使得孙刘联盟破裂,双方兵戎相见。两者自相残杀的结果,使得双方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在三个战略中实行最难的就是《隆中对》了。这个战略方案竟然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跨有荆益,第二个步骤是战略休整,等待时机,第三个步骤是两路北伐。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如果当中有一个步骤发生差错,整个战略方案就难以实现。
结果,这个方案在即便实现第一个步骤后,就发生了差错。刘备的蜀中主力转入休整的时候,荆州的关羽却发动了襄樊之战。由于整个北伐的时机并没有完全成熟,关羽的军队孤军奋战,最终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失败被杀,丢失了荆州。这样的失败,一下子就使得《隆中对》遭到了破产。
这三个战略实施的难易程度,主要是和东吴和刘备集团的实力有关。东吴在实现这些战略的时候,有着优秀的军事统帅,精锐的军队和稳固的根据地,自然采取比较直截了当的方式,来实施自己的战略。
而刘备集团在实行《隆中对》的时候,面临的却是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的窘况。这自然使得诸葛亮在制订战略方案时,不得不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其实,战略的第一步跨有荆益,只不过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而已。而这个步骤,东吴实施它的战略方案时,早就已经解决了。
这就增加了《隆中对》的实施难度。不过我们从实际情况来看,《隆中对》的实施还是比较成功的。如果不是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破坏了整个战略步骤的话,等到第二年曹操一死,整个天下的形势将会发生急剧的改变。这个时候再发动北伐,刘备集团就很可能统一天下。从这个情况来看,《隆中对》的战略在三个战略中,应该是最有前瞻性,也是最为高明的。
结语:
周瑜、鲁肃和诸葛亮三人的战略方案各有千秋,但是最高明、最有前瞻性的方案当属《隆中对》。这是因为在这些方案实行的时候,刘备集团的实力最弱,处境最为窘迫。正是在《隆中对》的指引下,刘备的势力才得以迅速发展。如果不是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破坏了《隆中对》的步骤,刘备集团是有机会夺取天下的。
周瑜和鲁肃的战略方案,实际上没有考虑到刘备集团的因素。周瑜是因为拥有卓越的军事能力,不把刘备集团放在眼里。而鲁肃的战略则是从自身出发,先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再建号帝王,发动北伐。这个战略和《隆中对》发生了冲突,埋下了双方火拼的隐患。
最终,随着鲁肃的去世,他的进取战略变成了孙权、吕蒙的保守战略。在东吴以武力夺取荆州后,东吴和蜀汉又在夷陵之战中两败俱伤,最终双双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实力。这一切,都是孙权机械的执行鲁肃的《榻上问策》造成的恶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