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如郭嘉尚在,曹操真能避免赤壁惨败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突然对部下说出了一句话。那就是如果郭嘉不死,必然不会让我遭受这样的惨败。曹操并且为此捶胸顿足,痛哭流涕。那么郭嘉不死,曹操真的会不遭受赤壁惨败吗?
一、曹操痛哭郭嘉。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在平定中国北方后,接受了荀彧的建议,向荆州发起了进攻。正值荆州的刘表病逝,继位的刘琮六神无主,在部下的逼迫下,主动投降了曹操。曹操随即挑选五千精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迫使刘备放弃占领江陵的目标,逃亡江夏。
在当时,曹操的实力急剧膨胀。他不但收编了刘表的十几万水陆大军,还占据着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益州的刘璋感受到曹操的威胁,赶快向曹操送兵送粮,表示臣服。在江夏的刘备也做好准备,随时准备继续南逃。
曹操为了一举解决南方的问题,他率领军队顺流而下,准备进攻江夏。与此同时,他还给东吴的孙权写去信件,对他进行武力威胁。曹军上下都志得意满,绝大多数人认为东吴会屈从曹操的威胁,迎降曹操,并且共同讨伐刘备。
但是,出乎曹操意料的是,孙权并没有屈服于他的恐吓,而是听从了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劝告,与刘备达成了孙刘联盟。在周瑜的统一指挥下,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曹操只得收拾残兵败将撤回北方,留下部分兵力防守江陵和合肥,作为南方防御的据点。
在战后,曹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想起了郭嘉。他为郭嘉痛哭流涕,认为郭嘉如果不是英年早逝,随同自己军中,肯定不会让自己遭受如此惨败。那么,在总结会上,曹操为何突然会想起郭嘉呢?
二、曹操痛哭郭嘉的原因。
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和曹操一见如故,互相欣赏。与那些还胸怀汉室的正统人士不同,郭嘉从遇到曹操的第一天起就把曹操当成了自己真正的主公。他和荀攸一起,在军事行动中为曹操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可惜的是,郭嘉在随同曹操平定北方时,因病早早就离开了人世。
曹操在吊唁郭嘉的时候,对他的手下说,郭嘉的年纪是诸位中最年轻的。我本来想把后事托付给郭嘉,让他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谁知道他才到中年就去世了,这真是命运的不公啊。郭嘉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难怪曹操会这么惋惜。
曹操之所以会痛哭郭嘉,主要是在赤壁之战后,他想起了郭嘉生前为他献上的最后一条计谋。当时曹操率军平定河北的袁氏势力,袁尚和袁熙兄弟被曹操打败,只能逃往辽东。当时曹操的部下都要求乘胜追击,攻打辽东的公孙康及袁氏兄弟。曹操却采纳了郭嘉的计策,按兵不动。
不久之后,公孙康杀掉了袁氏兄弟,并将两人的首级送给曹操,表示降服。大家问起原因,曹操将郭嘉的计谋告诉大家。郭嘉判断公孙康和袁氏兄弟各怀鬼胎,如果曹操急于向他们用兵,他们会联合抵抗曹军。如果曹操放缓对他们的攻势,公孙康和袁氏兄弟就会因为内部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想起当时的情况,与当年袁绍兄弟和公孙康十分相似。刘备就如同当年的袁氏兄弟,被曹操打得投靠孙权。而孙权则如同当年的公孙康,虽然暂时收留刘备,但是却观望着曹操的动向。因为孙权清楚知道刘备不是屈居人下之人,对自己的基业有着直接的威胁。
如果曹操按照郭嘉当年的计策,放缓向江东的进攻,那么情况将有所不同。曹操的军队就有了休整的时机,并且可以把收编的荆州军队消化进曹军。同时曹操还可以稳定荆州的局势,把刘表的地盘切实的收入囊中。这样,在经过休整之后,收编刘表水军的曹军就补上了自己短板,在荆州的支援下,对刘备和孙权形成绝对的优势。
曹操放缓对东吴的攻势,也会给孙权带来更大的压力。孙权和刘备的联盟本来就不稳固,那么很可能在曹操休整时期,双方就会如同当年公孙康和袁氏兄弟那样发生内讧。这样曹操就可以运用政治和军事手段,对刘备和孙权各个击破,一举解决东南问题。
但是由于曹操在夺取荆州后志得意满,不顾自身的缺陷,急忙发起了对长江下游的进攻。这样就迫使为了自保的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与曹军打了一场赤壁之战。由于自身准备不足,曹军遭受了惨败。在战后,曹操想起郭嘉的计策,自然感到追悔莫及,痛哭郭嘉了。
三、郭嘉不死,曹操能免除赤壁惨败吗?
那么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可能免除赤壁的惨败?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曹操依然还是要发动赤壁之战,胜负也是不可知的。这是因为我们在事后从上帝的视角来指责曹操,而身处其境的人却很难做出相应的判断。
在当时曹操君臣的眼中,形势是一片大好的。曹操已经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荆州,收编了大批刘表的军队,拥有了强大的水军,并且占据了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刘备在经过长坂坡之战的失败后,逃亡江夏与刘琦会合。刘备的精锐已经损失殆尽,刘琦的军队属于原来的荆州派系,自然军心不稳。正如诸葛亮所说的,这是刘备最危急的关头。
曹操在南下荆州前,在东吴也做了自己的布局。他和孙权结成姻亲关系,并且派出一部分兵力进出淮南,威胁东吴的根本重地。曹操认为在自己的恩威并施下,孙权年轻不能服众,很可能会发生内乱,不能抵抗自己。实际上,在当时的东吴,迎降曹操的呼声很高,只是在孙权的强压下才没有爆发内乱。
在这样有利的情况下,无论是谁都会选择继续进军。我们可以想见,如果现实按照曹操的判断,孙权迎降了曹操,双方联合消灭刘备的势力,整个南方收入曹魏的版图。那么后人肯定会一致夸赞曹操的选择,称赞他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相信即便是郭嘉在世,他也不能对曹操的选择提出多大的异议。
其实,在当时曹军中,贾诩就曾提出过反对意见。他对曹操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极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居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但是这个建议没有被曹操接受。我们可以想象在曹操君臣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那种气氛中,郭嘉如果提出像贾诩那样的反对意见,也难被曹操采纳。
其实,郭嘉那条“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的计策,并不是他个人独有的计策。在当年曹操攻打张绣的时候,荀攸就提出过类似的计策。他不建议曹操向张绣进攻,建议缓攻张绣,等到张绣与刘表发生矛盾后再分化瓦解对方,用政治和军事手段收服对方。如果急于发起进攻,张绣会和刘表一起抵抗曹军。曹操没有采纳荀攸的计策,出师不利。
至于说郭嘉,他并不是那种对曹操采取死谏的人。他在曹操部下十一年,很少见到他与曹操意见相左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郭嘉善于揣摩曹操的心意,始终以曹操的意志为准则办事。曹操为此曾经夸奖他,说“臣策未决,嘉辄成之”。从这方面来看,郭嘉做得最多的事,是为曹操的计策添砖加瓦,谋划完整。因此,曹操决定出兵东吴,郭嘉只会想方设法去完善这个选择,而不会去阻止他。
因此,如果郭嘉活到了夺取荆州的时候,他是不会阻止曹操的出兵决策。而且即便是郭嘉出言阻止的话,曹操也不会采纳。因为在那样的有利形势下,曹操不因势利导夺取胜利,以后就很可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作为曹操,他无论如何也要尝试一下,万一能够夺取整个东南呢?至于说遭受赤壁之战的惨败,只能归结于命运了。
结语: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他痛哭郭嘉,说郭嘉要是还在的话,自己不会遭此惨败。其实他哭的不仅仅是郭嘉,同时也哭的是自己命运多舛,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其实,即便是郭嘉当时还活着,他也无力影响曹操的选择,阻止赤壁之战的爆发。
这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极为有利的形势下,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放弃那种机会。曹军上下都士气高昂,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在这种气氛中,贾诩的反对意见被轻易否决了。郭嘉若在的话,他也不会违背曹操的意愿行事,去阻止曹操出兵的选择。最后赤壁之战还是会爆发的,至于谁胜谁负就看命运的安排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