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东吴为何要屡屡破坏盟约?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联吴抗曹是诸葛亮的方针,对双方有利无害,为何东吴要屡次败盟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从他和刘备初次见面,就明确的阐述了这个观点。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一直贯彻着这个政策。但是,东吴似乎并不领诸葛亮的情,而是屡屡破坏盟约,甚至发生了湘水之争和荆州之战。这一切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天下势力进行分析时,就指出了曹操是刘备的敌人,而东吴则是刘备团结的对象。他指出东吴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从诸葛亮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是没有对东吴有吞并之心,只是因为东吴实力雄厚,刘备实在没有吞并它的实力才将它作为结盟的对象。

  这是因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曹操占有北方的大部分国土,东吴偏处江东一隅,刘备则寄居在荆州,实力相差太大。东吴和刘备想要各自独立抵抗曹操,只能落得个被曹操各个击破,自取灭亡的下场。因此,刘备和东吴联合共抗曹操是大势所趋,这是双方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诸葛亮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的,也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这一点的。在长坂坡之战后,他亲自前往东吴,和孙权缔结了孙刘联盟,共同出兵打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随后,他和刘备又利用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先是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后是向东吴借来了南郡。

  这样一来,在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的战利品中,荆州所占的六个郡被刘备占据了五个。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利用孙刘联盟占有了巨大的利益。在随后的日子里,刘备出兵益州,连续夺取了益州和上庸,使得他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就算是在夷陵之战时,刘备决意出兵东吴,为关羽报仇,当时的诸葛亮依然反对与东吴交战。由于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诸葛亮无法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从他暧昧的态度,以及与他关系密切的赵云、黄权、秦宓的进谏,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反对出兵东吴的。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受托孤的重任。在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后,就致力于同东吴修复外交关系。在他的努力下,蜀汉和东吴的关系逐渐缓和,并走向同盟。在孙权称帝时,诸葛亮的手下不愿意承认孙权的帝号。

  诸葛亮对他们解释,东吴和蜀汉的结盟,对蜀汉意义重大。这样蜀汉和东吴就可以共同对抗曹魏,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即便是东吴不和蜀汉联合作战,双方的和平状态,也可以让蜀汉集中力量对付曹魏。因此诸葛亮力排众议,派使者去祝贺孙权登基。被诸葛亮感动的孙权也回报蜀汉,与蜀汉进行配合,一起向曹魏发动了攻势。

  我们从诸葛亮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坚持孙刘联盟战略的。在他的坚持下,蜀汉与东吴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保持着友好的同盟状态,为诸葛亮北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过,东吴在与蜀汉同盟的同时,又多次背盟,这究竟是为何呢?

  二、东吴破坏盟约的原因。

  这是因为国家的利益并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东吴自身的战略来看,与蜀汉同盟和与蜀汉败盟,都是出于它自身的利益需要的。与蜀汉同盟,是出于对曹魏争锋的需要。与蜀汉败盟,是出于自己安全和发展的需要。

  东吴与蜀汉同盟的时候,前期是因为曹魏过于强大。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如果东吴不与刘备同盟,仅凭自己的实力是根本无法对抗曹操的。在赤壁之战后,东吴将南郡借给刘备,目的就是让刘备承担上游的防务,使得自己能够集中兵力,在淮南发动攻势。

  在诸葛亮秉政之后,东吴与蜀汉结盟的主要目的还是对抗曹魏。由于东吴的长江防线过长,与曹魏的主力直接接触。在曹魏的沉重压力下,东吴不可能再同时与蜀汉为敌。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唯一的出路只有与蜀汉缓和关系,缔结盟约,共同对抗曹魏。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免受灭顶之灾。

  至于说东吴败盟的事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赤壁之战后,东吴不顾一切的争夺长江上游的南郡。为了夺取军事重镇江陵,周瑜和敌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争夺。这是因为只有占据了整条长江防线,东吴才算拥有一个稳固的战略态势,能够保证自己的战略安全。

  在孙权借给刘备南郡的时候,就存着将来要回整个荆州的念头。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就迫不及待地向刘备提出了索还荆州的要求。在遭到刘备的拒绝后,孙权就不惜败盟出兵夺取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双方虽然经过议和,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分了领土,可是上游的荆州没有得到,还是让孙权寝食难安。

  在此后,孙权和吕蒙进行商议,决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出兵淮南和出兵荆州的问题上,孙权最后和吕蒙达成一致,那就是武力夺回荆州。于是他们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最终,孙权袭杀关羽,夺回荆州,达成了他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吴与蜀汉是否保持盟好状态,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需求。在这一点上,东吴和诸葛亮的观点是有差异的。在利益面前,东吴可以毫不犹豫地破坏盟约,完全不顾长远的目标。正是这种在战略上的短视,使得东吴和蜀汉之间发生了多次不该发生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双方打得两败俱伤,使得曹魏渔翁得利。最终东吴和蜀汉双双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行列。

  结语:

  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曹魏的实力远强过蜀汉和东吴,只有蜀汉和东吴联合起来一起对抗曹魏,才能够保证双方的安全和发展。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的联吴抗曹的战略,让蜀汉政权得益颇多。

  但是东吴的君臣中除了鲁肃,其他人都没有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他们只注重自身的利益,根本没有长远的打算。在对抗曹魏的时候,他们可以联盟蜀汉。可是为了实现他们全据长江的战略时,他们则可以立刻撕毁盟约。正是这种战略上的短视,使得蜀、吴两国深受其害,最终丢失了夺取天下的机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9674.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