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战国后期,天下诸侯虽依然是七雄争霸,但秦赵两家的实力明显强于他国。公元前262年,秦国为了对赵国形成侧翼压力,起兵伐韩,攻克野王,将韩国切割成上党之地与王邑本土,并准备吞食上党以为攻赵做准备。

  上党的韩国郡守冯亭因抵抗秦军过久,恐降秦之后的下场,主动献上党于赵国。随即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上党南镜,与秦军对峙。三年对峙引发秦赵两个国内虚弱,秦国更因漫长补给线而力求速战,秦相范雎以反间计促使赵将换成求战心切的赵括,长平之战爆发。

  上党之变使得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提前到来,赵国此前连年战火引发国内粮食短缺,向齐国借粮又告失败,因此赵王与朝臣们督促赵括主动出击。秦国虽粮草补给耗损更甚赵国,但凭借雄厚的国力,使得秦军统帅白起保持了很好的定性。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使得赵括知己而不知彼,最终在白渠采取了佯败、诱敌、分割、围歼等一系列战术后,赵军惨败。

  秦国先后消灭赵军主力四十多万,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与赵仇怨颇深的燕国听闻赵国长平惨败的消息后迅速起兵伐赵。那么强大的秦国为了没有任命战神白起率领秦军继续攻赵,一鼓作气灭亡赵国呢?

  其实当时的秦军统帅白起就建议秦昭王继续行军拿下赵都邯郸的。这个提议遭到了秦相范雎和秦王本人的坚决反对。这是因为长平之战绝非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次战场屠夫对战场小白的一边倒碾压,那是一场两个实力虽有差距却都是巨头的军队之间进行的一次背靠整个国家的大会战。赵军有二十万人是在统帅赵括找死之后才投降被杀的,而在此之前甚至通过诈降的方式拼死搏斗。战争的结果,赵军虽近乎全军覆盖,秦军亦损失数十万有生力量。

  惨胜的代价是巨大的,秦国当时如若强行进军赵国腹地,引发的将是国家的崩溃。秦国自变法之后,国民只知耕战,将士只懂得杀敌立功,因此国家韧性远强于别国。但如此高强度的运转亦会造成崩溃后面临比其他国家更威胁的境地,毕竟潜力的过渡损耗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亡国的风险。

  另一方面,当时的秦国将领中真正能十拿九稳的战胜赵军的也只有白起。长平之战后,白起威名大震,天下诸侯听闻白起之名莫不战战兢兢。功高震主之下,秦昭王显然更不宜让白起继续执掌兵权了,更罔论让其继续创立更多的战功。而新败的赵军竟能在廉颇的率领下击败来犯的燕军,这亦让秦国看到了赵国的坚挺。后来白起不仅未能继续伐赵,甚至在秦王的忌惮之下被杀身亡。

  长平大战前,秦赵对峙三年之久,天下诸侯莫不坐视围观。只因两强相争,大家喜闻乐见。然而长平之战后,赵国惨败,随后又同燕国交手,这使得同样与秦接壤的楚魏韩三国开始将赵国视作自己的同盟。秦军如若继续攻打赵国,将会面临后方的侵扰。

  最后,秦国内部的亲赵、亲楚势力亦在大肆游说。而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相国范雎也孕育着自己的小心思。当时长平之战刚刚结束时,苏秦之弟苏代前往秦国游说范雎,提醒范雎注意白起的功劳会挤压他在秦国的地位,并建议秦国接受赵韩两国割地求和的请求,以免让其他诸侯占了便宜。此时的范雎对秦王影响极大,他随即劝说秦王调动秦军回撤。此事不仅让列国有了时间调兵支援赵国,更使得秦国将相不和,朝堂分裂。

  在长平大战后,秦国又因赵王不履行合约而再次攻赵,秦赵邯郸之战爆发。白起因不满秦王而佯装称病,秦军大败。在这场战争中秦军的失败固然有名将的缺位和赵军的顽强,但信陵君窃符救赵,指挥的魏楚联军同样给予秦军不小的打击。

  总之长平大战刚落下帷幕之时,列国尚未反应过来但秦国实力不能保证顺利灭赵。当秦国元气稍稍恢复之时,赵国和其他国家又重新组织起足够的力量抵御秦军。因此秦国灭赵还是需要依托国力,慢慢损耗列国的实力,最终才能成功。

  直到公元前238年,嬴政铲除了国内赵系和楚系势力之后,才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秦朝一统天下被汉朝贾谊称之为“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2690.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