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
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击败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背景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汉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247年至262年间,蜀汉经过将领姜维不断向魏发动战争,力量日渐消耗,加上后主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窃弄机柄,朝政日非,民有菜色。262年侯和之战,姜维军大败,死伤惨重。于是黄皓和诸葛瞻意图罢免姜维,让阎宇代替大将军职位。姜维厌恶黄皓弄权,上书请杀之,刘禅不听。姜维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拥兵北防。朝政内外产生严重分歧。至此,蜀汉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此时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而魏国自明帝曹叡驾崩后,八岁的齐王曹芳为继位为傀儡皇帝,先是曹爽专政,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独掌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并意图代魏。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沿用曹操的方法,推广屯田,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对外上,名将邓艾数次抵御姜维的北伐军,司马昭也在寿春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
然而260年甘露事变,贾充指使成济公开弑杀魏君曹髦,一方面司马氏得以进一步掌控曹魏朝堂,另一方面此悖逆恶行也让司马氏失去舆论和人心支持,延缓了司马昭禅代的步伐。此刻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的大胜,寻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污点,为篡位累积资本。
262年,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再灭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朝内群臣皆言反对,邓艾更是数次上书称未到伐蜀时机。惟独司隶校尉钟会鼎力支持,并与司马昭一同“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为此,魏国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为伐蜀作准备。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汉。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给后主刘禅,建议派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作好防备。但后主听信黄皓的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不理会姜维的建议,也不让朝内群臣知道此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