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当局宣称的"双方同意尊重的历史边界线",只不过是他们单方面指认的"边界线",是随着他们蚕食中国领土而不断改变的所谓"边界线"。这是他们用来蒙骗世界舆论的反华伎俩。
中越边界划定的历史的事实是怎样的?中越边界争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
情况起了变化
一九七三年越南停战后,特别是一九七四年以来,中越边境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南领导人认为,战争停止了,他们"不再那么需要执行"过去同中国友好的政策了。他们公开宣称,越南在处理中越关系问题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倒向苏联"。他们还宣称中法边界条约"太陈旧了,也太烦琐了,不能据以标示边界"(越共中央委员黄松谈话)。他们现在在一些场合还冠冕堂皇地表示要尊重中法界约,实际上早已赖帐了。
此后,他们就开始在中越边界上挑起种种纠纷。
越南当局任意指认边界走向,一会儿说这块土地是越南的,一会儿又说那块土地也是越南的。仅仅在云南省文山地区,他们在搞了"边界调查"之后,就对十三个地方提出领土要求。
越方用武力强占他们片面指认的土地,改变边界现状。广西那坡县的水弄地区是当年法国殖民主义者也一直承认是中国领土,那里建有一所小学。越方武装公安人员却多次闯入水弄小学,砸毁设备,硬说那儿是越南领土,还妄想降下门前的中国国旗,凶恶地威胁中国公民,不许他们再在那里居住。甚至在两国人民频繁往来的广西友谊关附近,越方也一再派武装公安人员侵入浦营丁等一些地区,干扰中方人员的正常工作和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接着又用武力强占了这些地区。
在越南当局看来,只要他们说中越边界在什么地方,那就是在什么地方,不由中国方面分说。一九七五年,当中越双方协议在广西东路二十三号界碑(在广西同越南接壤的边界上,平而关以东为东路,平而关以西为西路)附近铺设援越输油管时,越方单方面改变那里的边界线,硬说那里的一片中国领土是他们的。他们派出工程兵深入这片中国领土强行施工,还硬要中国方面把双方铺设的输油管的接头点定在他们单方面指认的"边界线"上,而拒绝在双方协议的地点接输油管。现在,越南当局倒打一耙,反诬中国拒绝把输油管接在所谓"边界线"上,并因此"放弃了这项工程"。
越南当局还用种种借口改变他们曾经承认过的边界状况。一九七四年,他们说,一九五四年中越双方修复从河内通到友谊关的铁路时,"由于误解,铁路工人把在这一段的两国铁路分界接轨点不是接在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线上,而是深入到越南领土三百多米的地方"。这是越方捏造出来用以侵吞中国领土的借口,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方面的严正拒绝。这以后,越南当局就多次派武装人员越过接轨点,侵入中国领土,粗暴干涉中国铁路员工的正常工作,甚至组织大规模武斗,发生了几次强行阻挠中国方面进行铁路中修的严重事件。一九七七年五月四日一次,他们出动了五百多人,打伤中方施工人员五十一人,其中重伤六人。
越南方面在侵占中国领土的时候使用了种种卑劣的手段。有一次,越南当局派武装人员把一块断了多年的废界碑,偷偷地抬到广西靖西县弄新地区的中国领土内,进行拍照。接着,他们出动几百名武装人员以查看界碑为名,侵入弄新地区、妄想以这块移动了的废碑为界,吞并中国领土。云南省马关县小坝子公社同越南隔河相望,河上有三个小岛处于主河道中方一侧,历来是中国领土。但是,越南当局在上游筑起拦水坝,使占总流量百分之九十的河水从小岛与中方河岸之间流过,改变了主河道。中国群众反对越方这种蛮横的做法,越南武装人员就开枪驱赶他们,强行霸占了这三个小岛。
到了一九七八年,越南当局公开反华排华、大规模驱赶华侨之后,中越边界就不仅是多事的边界,而且变成了他们频繁地进行武装挑衅的场所。
越南当局进一步派出大批武装公安人员、军人和民兵蚕食中国领土,在中国领土上修筑地堡、战壕、掩体,插竹尖桩,埋设地雷。越南武装人员使用机关枪、冲锋枪、步枪、迫击炮、火箭筒等武器,向中国境内射击,有时射击长达十几小时。中国的村寨、房屋、学校、医院、托儿所、农场等建筑物被打得弹痕累累,有的受到严重破坏。在河边洗菜的妇女、上学途中的小学生、在地里劳动的社员,都成了他们射击的目标。行驶在中国境内的火车,在靠近边界的路段上,也不时遭到了越南境内武装人员的枪击。今年年初到二月十六日的一个半月内,中国居民和边防人员被打死一百多人。中国许多边民有家不能归,有庄稼不能收,有学校不能上,甚至被迫离乡背井,住入山洞。
越南当局在中国边境制造挑衅事件的次数如下:
一九七四年一百二十一起
一九七五年四百三十九起
一九七六年九百八十六起
一九七七年七百五十二起
一九七八年一千一百零八起
一九七九年(到二月十六日) 一百二十九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0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