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苏州评弹的起源与发展:琵琶弦抚相思曲

苏州评弹,又称“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合称。

评话只有说没有唱,说演的题材大多为历代的英雄和侠义公案,主要剧目有《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风格豪放粗犷,故又被人们称为“大书”

苏州评弹的起源与发展:琵琶弦抚相思曲

弹词有说有唱,以家族风波和爱情故事为主,主要有《白蛇传》、《珍珠塔》、《三笑》等,题材小,风格相对较为柔和,所有又被人们称为“小书”

苏州评弹的起源与发展:琵琶弦抚相思曲

早在明代,苏州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说书艺术的表演。《吴县志》曾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

据说当年清乾隆皇帝南巡至苏州时,曾招来当地一位名为王周士的说书艺人御前弹唱,并赐予其七品官。

王周士晚年创立了评弹历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后来更名为光裕社。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陈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陆世珍四大名家。

这四位名家的出现,使评弹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评弹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扩大,开始进入上海,得到上海人的喜爱,而且评弹艺术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时,苏沪地区又出现了马如飞、姚时章、赵湘洲、王石泉等许多评弹艺术家,标志着评弹艺术的成熟。

20世纪初,苏州评弹的中心从苏州转移到了上海,广泛流传于长江三角洲一带,甚至还传播至北京、天津、武汉等地。

之后苏州评弹的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评弹艺术家,如周玉泉、薛筱卿;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节目,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文祥刺马》等。

苏州评弹的演出形式有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小组唱、表演唱、大合唱等,其中双档最为常见。

苏州评弹的起源与发展:琵琶弦抚相思曲

演员自弹自唱,以小三弦和琵琶为伴奏乐器。苏州评弹是依据苏州方言所属的吴语系形成的,表演可分为说、噱、弹、唱、演五大手段。

说,即散白,指演员通过语言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描绘环境和制造气氛;

噱,即噱头,指书中的笑料,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提高听众的兴趣;

弹,指演员的弹奏功力;

唱,即唱曲,它和弹都属于评弹的音乐部分;

演,包括“起角色”和“手面”两个方面。

起角色,指演员以书中人物的身份进行说唱,模仿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

手面,指演员在描绘或者模仿书中人物时手的动作、面部表情及形体动作等。

苏州评弹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也可根据剧情、唱腔的需要或增或减。

苏州评弹演出的类型主要有长篇评弹、中篇评弹、短篇评弹和评弹选回:

长篇评弹是苏州评弹的主要类型,可分为几十段甚至数百段,每段称为“一回”。故事中的高潮部分,称为“关子”。

中篇评弹一般分为三四回,而且往往是评话演员和弹词演员同台演出,有说有唱。

短篇评弹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一小时内说完的演出类型。

评弹选回是将长篇和中篇中内容精彩的段子进行加工,即要反映出原作风貌的特色,表演一般也在一小时左右。

苏州评弹的曲调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

早期主要有陈(遇乾)调、俞(秀山)调和马(如飞)调三大流派,之后又不断出现在这三派基础上发展、创造而形成的新派别,其中以薛调、蒋调和琴调最具代表性。

苏州评弹的起源与发展:琵琶弦抚相思曲

薛筱卿是薛调的代表人物,是马调的第三代传人。他继承了马调豪爽粗放的特点,又融入行腔明快的唱调,还使三弦、琵琶同时演奏时产生了复调的伴奏效果,丰富了唱腔的色彩,有《紫鹃夜探》等作品。

蒋调的创始人是蒋月泉,他曾师俞调传人周玉泉、张云庭,但是他并没有拘泥于俞调的唱腔,而是别出心裁,创立了新的唱调流派,将柔和的描述、细腻的叹息融入到强烈的情感中,使唱调同时具有了阴柔和阳刚之美,主要作品有《白蛇传》、《玉蜻蜓》等。

琴调以朱雪琴为代表,是以薛调为发展基础的,唱腔生动流畅,感情丰富。代表作品有《游水出冲山》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16222.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