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完备和兴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清朝末年被完全废除,共存在了1300年。它起源于门阀等级制度盛行的时代,是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它采用公平竞争的方式,对各种人才择优而用,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对后世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使用的是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曹操为网罗人才一再宣布“唯才是举”。曹丕在此基础上采用九品官人之法,就是选择有见识的官员,任各地方的中正,负责评审本地读书人的才能德行,将他们分为九品(等级),以此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后来“九品中正制”流弊病百出,严重地压制并摧残了优秀人才。由于许多寒门及庶族地主强烈要求参与政治,统治者也迫切需要科举制来选拔人才,为它的统治服务。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

公元598年,隋文帝设立志行修谨(有德行)和清平干济(有才能)二科,他下诏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总管、刺史按这二科推荐人才,这被看做是科举制的开始。隋朝的科举制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临时性的特科,一种是常设科目。公元603年隋文帝下诏,以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等科目选拔人才。以后科举的名目逐渐增多。公元607年,炀帝下诏以德行敦厚、刚毅正直、执宪不挠、文才秀美、才堪将略、力骁壮等十科选拔德、才、体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

这些科目都是临时规定的特科,科目较具体,标准较明确,比较公平。比较固定的常设性科目都是临时规定的特科,科目较具体,标准较明确,比较公平。比较重要的常设性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这些科目必须经过考试。秀才科先考试策,再考杂文,需要应试者具有很高的学识,录取标准很高,隋朝37年的历史中共录取了十多个人;杂文的题目往往是模拟名人名篇,难度很大。

明经科主要是测试经典,即测试对某一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考中的人数较多。进士科是炀帝所创并且放宽了录取标准,它只试策,不考杂文,主要考文才。考中科举后只是获得了明经进士出身,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这之后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任命为官员,当时的也就是做县尉、功曹等九品小官,他们在当时政治上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样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在隋朝产生了,由此开始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

科举制的创立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表明门阀世袭制的衰落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和做官联系在一起,这就给一般的甚至贫寒的子弟有一个公平的机会。同时,科举制把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吏部和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17123.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